小小大倉嶼,要興建媽祖巨像園區,希望促進澎湖內海觀光。但是在高度開發,觀光遽增下,島嶼和澎湖內海,能不能承受巨大的環境變遷,成為爭議問題。小島大媽祖,將是什麼樣的命運轉變?
一群人,在澎湖重光碼頭,等待歸航船隻,對家在澎湖內海的居民來說,以船進出,是生活常景。老船長開船18年,當年一群群年幼學生載出去,現今一批批歸鄉父母載回來,歲月在變,島嶼也在變。他說,大倉嶼早期漁業興盛,人口眾多,現在漁業沒落了,人口外流,島上唯一的小學,也已經廢校,島嶼變得蕭條。
大倉嶼位於澎湖內海,包圍在馬公本島、漁翁島所連結的島鏈中,像指環中的珍珠,被稱為內海之珠,面積約18公頃,居民100多人。在漁業沒落後,近年極力轉型觀光,老船長也開始載運遊客,分享大倉嶼的美好。
原本寂靜的島嶼,追求未來發展,但是一項大型觀光園區計畫,卻可能改變島嶼命運。大倉嶼計畫興建媽祖觀光園區,以媽祖巨像搭配觀光飯店,吸引遊客。
大倉嶼媽祖觀光園區,計畫投入5.5億經費,在大倉嶼將近三分之一,總共6公頃多面積的土地上,做高度開發。環境團體提出抗議後,縣府切割觀光飯店,先行建設媽祖園區,並未進行環評。在中央尚未同意補助下,縣政府幾乎以自籌款進行開發,5.5億的高額支出,議會憂心會排擠縣政經費,目前擱置其中3億經費審查,開發計畫不定。
針對大倉嶼開發爭議,訪談縣府,縣府認為島內建設,沒有爭議,無需多做說明。負責大倉嶼公共事務的村長,也以居民配合園區開發,已經完成遷墳工作,說明期待開發的意願。但是,島上部分居民,因為礙於小地方的人情壓力,只能委婉表達對園區開發的不同意見,他們擔心,整地工程將影響潮間帶食物採集,另外推動觀光,對從事傳統漁業的居民,不知有何助益。一項開發工程,讓島嶼居民陷入二難,不知如何選擇。
澎湖內海,是澎湖重要的水產養殖區,黃聰裕在返鄉後,投入牡蠣養殖,在菜園附近海域,設立海上養殖基地,每日開船前往採收。船側機械化作業,吊起一串串牡蠣,黃聰裕強調,內海水質清澈,沒有工業污染,澎湖鮮蚵有著絕佳品質。優質環境,確保了養殖漁民的收益,但是面對大倉島觀光園區開發,黃聰裕表示,島嶼距離較遠,對養殖區影響應該不大,但是希望要開發,還是該有環評。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長期調查澎湖內海生態,多年前就發現,澎湖內海水質,海水汰換率不佳,在多種污染源進入下,海底已經相當混濁,水質在惡化中。對於大倉嶼開發,陳昭倫擔心,脆弱的澎湖內海生態,將無法承受開發過度的環境負載。他認為,一旦生態改變,潮間帶採集的傳統生活,將首先受到影響。
環境影響,成為大倉嶼開發,必須審慎評估的工作,另外在開發地點上,也該有全面性的思考。
澎湖媽祖天后宮,歷史已有400多年,屬於台灣的珍貴國寶,在長期飽受潮濕、腐朽危害下,二年前展開大修,修護團隊以謹慎的心情,修復這座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媽祖天后宮大修,經費並不寬裕,以最低標方式承包,限縮了修復團隊的工作,是文資修復的常見問題。
400年歷史的天后宮,修復經費2000多萬,卻要花費5.5億,在大倉嶼建新的媽祖像,似乎忽略了澎湖天后宮的歷史地位。天后宮,一直是澎湖觀光重心。對於在大倉嶼建媽祖觀光園區,旅遊界認為,隔著海洋會有往返時間、船票成本的考量,未來不一定會登島前往,加上媽祖信仰的重心,還是在馬公的歷史街區。
大倉嶼建媽祖觀光園區,在澎湖爭議多時,整地開發行為不斷進行,為了守護澎湖環境,吳雙澤和許多澎湖青年,組成守護聯盟,以街頭拜訪方式,希望讓澎湖人更瞭解大倉嶼開發案的問題。守護聯盟中,有許多年輕人,承受著長輩勸誡不要多事的壓力,依舊走上街頭,為守護故鄉而努力。
一段時間下來,一群人堅毅努力著,家戶拜訪,獲得地方居民支持,也引來警方關切,端出集遊法,阻擋他們的街頭公民行動。吳雙澤面對島嶼上種種壓力,一路從反賭場到守護大倉嶼,走得艱辛,有時也很孤單,但是他深信,為了島嶼的永續未來,有些事,必須堅持下去。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