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從「冷幹化」邁向「暖溼化」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青藏高原從「冷幹化」邁向「暖溼化」

2013年10月09日
摘錄自2013年10月8日新華社西寧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各種監測顯示,青藏高原正逐步由「冷幹化」邁向「暖溼化」,這是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中國乃至世界生態環境經歷重要變革的縮影。

「這些年,感覺一些路段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了。許多常年在青藏公路跑運輸的司機說。氣溫升高、凍土層退化變薄、下沉才會導致公路路面高低不平。青海省環境地質勘察局局長吳國祿表示。

據青海省氣象局近日發佈資訊顯示:半世紀以來,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溫度上升近攝氏2度,年平均增幅高於中國及全球增幅;降水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最大凍土深度平均每10年減少12釐米,多數冰川正在退縮,未來百年內可能消失4至6成以上。

青海省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李林表示,監測結果顯示,過去52年裏,源區內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次明顯增多、極端低溫事件頻次逐年減少,嚴重乾燥事件頻次也呈減少趨勢。

「氣候變暖後,氣溫升高帶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凍土層退縮,2100年整個三江源地區氣溫將上升攝氏3度,而氣溫平均每升高攝氏1.1度,多年凍土的消失比例將達到1%。李林說。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溫度升高後消融的冰川無法折射太陽光線會造成局部升溫,蒸發加大,區域地表沙漠化可能加速。」氣象專家指出,青藏高原消融的冰川對東亞江河水資源平衡產生影響,容易導致區域水迴圈惡化引發水安全問題。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遙感與生態評估中心監測顯示,2011年以來,位於可可西裏境內的幾大湖泊面積近年來持續擴大,已經對青藏鐵路、公路構成一定的威脅。

面對冷幹化走向暖溼化帶來的拐點,專家表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三江源地區降水量的增加有利於植被生長,山地植被可能有森林化趨勢,碳匯和固碳能力將有所提高。數據顯示,相比2005年,2010年三江源區內森林面積凈增加150平方公里,2012年森林覆蓋率年增長達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