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橫十帖(四) | 環境資訊中心
陳玉峰

南橫十帖(四)

2006年07月02日
作者: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

§ 異象

有意義的旅行好比精緻版的人生。生命沒有理論,生命過程卻生產一系列沒有用處的理論,旅行亦然。

也是六月天,猛然發現麥氏鐵線蓮盛花,牠懸吊在樹梢,團簇的白花帶著濃郁的撲鼻香,間斷分佈,綿延十餘公里路。我有些懊惱,為何先前多次調查,卻從未發現牠的蹤跡,直到花開才驚覺其猛爆遍在?此間道理我明明了然透徹,為何還是些許落寞?

繁多生物儲備一生的能量,只為一次生之舞宴。美洲有名的17年蟬,蟄伏地底六千多個晨昏,就在出土後完成傳宗接代,一夕狂歡而香消玉殞;雄性鳥的美艷,使盡渾身解數只為基因得以遺傳;所有生命的經營,環繞在食與性,而人種將之擴展成龐多移轉、蛻變或所謂昇華,以及更多超越的文化。

麥氏鐵線蓮藉由年度大戲,才擒住我的視覺而非關於牠,只在我的疏忽,但附帶提醒我,生命的對時與應景,人在每一階段、任何場景,唯一最恰當的事務,即當下式恰如其份地,扮演該時空、處境最合宜的角色,該你演出切莫遲疑,時機稍縱即逝,反之,強求也難善後。

然而,台灣自從1990年代以降,時序、物候大反常。2005年3月初,怪異大雪,夏秋三度狂颱焚風,夥同時下錯亂的政壇異象,人心躁躍,逼得一些修行者,聽說坐也不穩、站也不是,我則擔憂,環境或其他病變將可瞬間亡國。

1998年之後,台灣林木不明原因塊斑大死亡,先是杉木、台灣鐵杉,後有紅檜、台灣二葉松,以及諸多已察覺、未登錄或未知者眾;2005年,南橫東段許多阿里山千金榆立槁死亡,一波波看似意外,實則必有內在因緣的跡象,只恨自己的研究,抓不著天機。

我對公路局或所謂公權單位,每年多次僱工清除路邊植物,噴灑殺草劑等等行為深惡痛絕。表面上,除草避免火災、清除視障,事實上效益從未精估,卻因除草、毒樹,路邊恆處裸地及次生演替的拉鋸,特別是原生樹種死亡後,雨水沿樹根沖蝕,導致大小崩塌而路基蝕解,然後,反覆工程且傷口連鎖擴大,自從1972年南橫通車以來,斷路時日龐多而百孔千瘡,一次風災則柔腸寸斷,真不知此條公路33年來,成本效益分析如何?而全台盲目開發,數十年來的神話與愚蠢,迄今從未在結構病灶處反省,最可恨者北宜快速路,重創北台水資源於永世,真正付出的,乃未來世代的絕望。我敢斷言,恐怖的浩劫即將到來。

§ 台灣生界原型與更年

初秋以迄隆冬,我流連於利稻以下,東台岩生植被,參悟了台灣天演另一重大的課題。

利稻以下,標高1,289 公尺的鋸山山稜之東,盡屬母岩裸露、地塊初成生態系。自從台灣生態研究伊始,引進北美學派極相理論,超過80年來未曾解毒,因而植物群落的探討,始終漠視岩生植被的討論,事實上,它是解答台灣植群的關鍵環節之一,而且,就在霧鹿峽谷,遲至2003年,外國人依據此地的松樹族群,發表新種「天龍二葉松」,台灣植物分類學界顏面盡失。

28年前,我曾孤獨一人,在全台最複雜的原始林區南仁山,每隔1公尺,由山頂往溪谷縱橫牽釘標繩,然後一草一木測量、登錄於調查簿上,那等勤奮,如同工蜂、工蟻而不明所以,而意志上的理由只為圖個明白,因為台灣研究史上,以及引進的任何方法,從未有人或報告,清楚交代自然實體的真實狀況。

歷經毒蛇、虎頭蜂、螞蝗、蚊蛾、荊棘、崎嶇地勢等萬般困頓,真正搏鬥的對象是自己。曾經在南仁山頂放聲大哭,更不堪於未知物種,及其魔幻變異。如此迷宮中,我養成一種習性,以匍伏草本定根的方式,一心不亂、按部就班,一步一真實,從而在血淚汗水摻攪中,情感醱酵其內,知識釐析而出,漸進地,自然樂音一一就位,無以倫比的大合唱由弱轉強,終於,我可恣意享受,一座山就是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曲。

終於我了知,南仁山區將萬餘年來,現今中海拔的闊葉林、低山亞熱帶雨林,以及海漂、空投的南國種源,濃縮在淺淺矮矮的山丘,而且,時空及生界,分化為成熟與世故,一座落差不及百公尺的山坡,顯著具備山頂型、頂下型、中坡型、鞍部型及溪谷型的不同社會,且各有指標物種,有者涇渭分明,有者遼闊廣佈,有者孤芳自賞;而大山系必存有主變化軸,側稜、支脈有第二變化軸,再行分支者有第三變化軸,乃至交纏不同歲月階段的,稚、幼、青、壯、老與死,總成萬億交互作用的大平衡。

年輕時候我投入台灣最老熟的林相,揣摩上帝的樂音;如今我壯老交接,探索的卻是台灣最年幼地體的叢林,而且,2005年我了知,這正是台灣生界的原型,繁複多變異生態系的演變,都是以之為原點。直到現在,我逐漸摸透台灣島的輪迴、前世與今生,誠如結婚生子,陪著小孩成長,總算填補自己欠缺完整記憶的童年,將人的一生,由搖籃到墳墓,有了全然的證悟。

簡的說,台灣靠藉板塊擠壓,大、小地震之際,地塊參差隆起,且在造山運動出海的250 萬年來,恭逢冰河時期及間冰期各4次,引渡寒帶以迄熱帶的生命進駐台灣,經由天悠地久的相互調適,生命與土地之間,達成各種不等程度的分化與平衡,而最早期的植物分佈模式,相當於今之峽谷地形的植物社會;現今台灣百餘條河川,及其龐雜的V型谷地的生態現象,代表演化、分化的起始模型,且伴隨地形、土壤及所有環境因子的化育,植物社會平行發展,當然,時而逆向演化,例如大崩塌之際。

而且,台灣島愈是相對海拔高聳的部位,演替的階段愈是年輕,相對者,愈是幼年期或V型溪谷地亦然。我從原生植物四千餘種的認知,漸進摸索牠們的天演故事,找出些微結構性的跡象,編織一場粗糙的時空逆旅,卻也感知龐大的不安,許多跡象顯示,台灣似將或已進入難以逆料的更年期,隨著全球氣候大變遷,生界滅絕或重新洗牌的序幕早已開啟。(待續)

原文刊載於「文學台灣」2006夏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