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每年有破百萬人次登島,過度觀光引發生態破壞討論。綠色和平昨(18日)發布最新調查顯示,小琉球魚類資源大幅衰退,每平方公尺內的魚類平均不到一隻。綠色和平要求海洋保育法盡快立法,海洋保育署回應,法案於本會期立法「難度較高」,將持續溝通。
由於2024年立法委員將換屆,環保團體訴求這會期務必要過,否則草案極有可能止步於此。
每平方公尺內平均不到一隻魚
綠色和平於2023年8月16日至25日期間,在小琉球六個樣點(山豬溝、杉福、肚仔坪、花瓶岩、龍蝦洞、蛤板灣)以穿越線方式進行調查,於水下10米執行定量觀察與底質監測,每個點位執行兩次或以上,並採集三條長度各30米的數據樣本。
調查發現,小琉球沿岸魚類密度極低,有四個樣點每平方公尺內的魚類平均不到一隻,魚類密度最高的肚仔坪也只有1.1隻魚。相比之下,墾丁入水口有5-8隻,綠島有3-6隻。團隊也發現,即使有魚類,體長也偏小,平均只有5-7公分。
珊瑚方面,多數樣點的珊瑚覆蓋率低於30%,且珊瑚與藻類比例小於0.5,屬「衰退」等級。各個樣點的珊瑚礁系統都出現「優勢物種單一化」傾向,反映珊瑚健康程度的指標性物種蝶魚、鸚哥魚與刺尾鯛類數量大幅下降,以花瓶岩和杉福為例,2011年時指標性物種分別佔26.48%和15.26%,但2023年已大幅降低至3.2%和8.61%。
其他調查結論相似
翻查資料,海保署於2022年補助屏東縣政府辦理小琉球海洋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報告同樣指出,魚群密度相對低,最高處為美人洞和肚仔坪,每平方公尺分別有2.5隻及2.1隻,次高為花瓶岩和杉福,為1.6隻及1.5隻,低於台灣其他珊瑚礁岩生態海域。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水鍇,從2019年開始在小琉球亞潮帶做珊瑚礁魚類量化調查。他補充,學者陳正平的研究報告顯示,從1975年至2017年,小琉球累計的珊瑚礁魚種有669種,到2019年學者邵廣昭在單年四區的調查共記錄到227種魚;但至今九區的調查也不到300種魚。即使考慮到誤差,魚種數或魚類豐富度也是明顯下降。另一個問題是,調查中不僅魚體小型化,整體環境也缺少大型魚,主因是漁獵。
海保法本會期難立法 尚在討論觀光保育費金額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當局應盡快落實「海洋保育法」,以分級管理的設計,系統性保護海洋生態、支持觀光遊憩及漁業活動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強調,小琉球有人潮壓力,加上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擋不住破壞」,所以海保法外也要加上人潮管制,減少人類造成的污染破壞。
海委會回應指,已協調屏東縣府在杉福、漁埕尾、肚仔坪三個潮間帶,管制規定同一時間進入人數以300人為限,並劃設導覽動線及訂立每年12月至隔年3月為休養期。
縣府亦曾拋出在三個景觀區潮間帶收取觀光保育費60元方案,估計每年逾10萬人可帶入近千萬元收入,專款會用於設施維護、生態調查、復育等,成為全台首個收觀光費的離島鄉鎮,但縣府上(9)月舉行研商會議時,地方意見並不一致。縣府仍在研議收取保育費可行性。
至於倡議多年的海洋保育法立法,海保署回應指出,2022年已完成初步審議,行政院將儘速提出院版送立法院審議,但由於法案仍在持續溝通,於本會期立法「難度較高」,明言下一屆(第11屆第1會期)海委會「會持續努力」。環保團體則擔心,鑒於2024年立委改選,若海保法不能在年底前通過,基於屆期不連續原則,所有草案立法程序必須重來。
※ 【2023.10.23 更正】本文標題「小琉球登島遊客破百萬人」及內文相關敘述已經過修正。報導原使用「250萬人次登島」數據,來自琉球鄉公所網站公開資訊與屏東縣政府新聞稿。但將該數據與航港局南部航務中心整合航運公司業者提供之資料對照,應為客船來回之人數總計,且亦未能排除當地人和工作者比例。目前保守可以確定的是每年登島遊客超過100萬人。
參考資料
- 陳正平、王豐寓、劉名允、何詩琥 (2017) ︰珊瑚礁樂園─小琉球,《科學發展》,536(2017年8月):頁36-43。
- 邵廣昭,呂學榮,黃將修,陳天任,林綉美,吳書平 (2019)︰ 臺灣南部海域人工魚礁區、水產動物繁殖保育區生態調查計畫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