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只剩觀光】觀光,真的是城市發展的唯一途徑?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當城市只剩觀光】觀光,真的是城市發展的唯一途徑?

2013年10月29日
作者:呼叫政府 wakeupgov.com

《威尼斯,我愛你》劇照

2013台北國際旅展剛落幕,在入場人數與成交金額屢創新高的情況下,「觀光」似乎也成為一個顯學。

觀光,這個被稱為「無煙囪工業」的產業,常被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當成是一項重要的資源,甚至將此視為帶動經濟的重點。台灣在近年來,也將觀光視為重點發展項目,從中央到地方都希望以觀光帶動發展,各式各樣的項目、計畫也都圍繞著「觀光」與「旅遊」為中心,設計不同風貌的套裝以獵取觀光客的青睞。

這樣的設計規劃,其中很多部分是以歐、美、日等國家做為典範進行複製,2012年來台觀光人數在突破731萬人次,達到歷史新高,不過其中仍以中國、港澳旅客占來台人數的最大宗,因此地方政府常想像透過不同的方式,吸引各國遊客來台以刺激觀光市場,尤其是以文化節慶為最大宗;中央政府也透過政策性的推導來拓展台灣的觀光能見度,從2004年起的「觀光客倍增計畫」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樣的想像,多是以保持天然的美景為優先,盡量在不破壞自然美的情況下適度開發,並結合當地人民及原住民共同經營的模式來進行「觀光規劃」。政府認為,這不僅能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也讓民眾求職不必離鄉背井,減少偏遠地區人口外移的趨勢;甚至藉由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參與,保持「愛鄉愛土」的情懷,以「永續經營」作為宗旨,就可以讓台灣在「科技島」之外,加上「美麗島」的皇冠。

有識之士認甚或認為,觀光事業不但可以賺進大量的外匯,發展國家經濟,增進國民就業機會,而且對於增進國家民生活情趣,以及身心健康也有極大的幫助,甚至也有人認為,在政府積極推動觀光事業發展後,台灣可以透過「觀光」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但事實是否如此?一直以來可說是台灣觀光典範的威尼斯,它的經驗或許能夠給予一些不同的體會。

紀錄片《威尼斯,我愛你》紀錄了威尼斯因觀光產業,迅速改變了城市的人文風貌,但也因為觀光,讓威尼斯陷入了兩難之境。龐大的觀光人潮的確帶動了錢潮,為了讓更多大船入港,擴建工程如火如荼展開;船隻進進出出,高速的螺旋槳帶起潮汐引入的水底淤泥,造成了對於古老的建築造成破壞;商業投資促使房價高漲,無力負擔房價的居民大量遷徙或移往國外,使得人口只能不斷外流,更麻煩的是,政府為了增加收入,竟把公共機構賣給了財團,使居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脅…

英國獨立報曾指出,以建築師Cristiano Gasparetto 在1988年的研究來看,威尼斯可容納的最大觀光客數量為每日33,000名旅客;而今日平均每日的遊客數已達59,000人。這樣的數量,對脆弱的城市威尼斯來說實在是太多了。

專家指出,由於人潮湧入使得這城市的水上交通量大增,造成潟湖內的生態系統逐漸毀壞,這生態系統中混雜有海水、淡水和淺河床中植物供氧的水份;更大的問題,來自於在運河中超量行駛船隻所帶來的波浪,更直接衝沿岸建築的基礎,讓整座城市瀕臨崩毀。

值得省思的是,威尼斯只重視觀光產業發展,不但古蹟建築無法保存,生活機能設施也逐部關閉,預計到了2030年,威尼斯將不再有居民居住。今後的威尼斯已不再享譽千年水都的文化聖地之美名,反倒像是電影場景的水上遊客觀光樂園,這些都是在龐大觀光效益下,威尼斯人的美麗與哀愁。

反觀台灣,也是存在與威尼斯許多類似的問題,政府將觀光視為帶動經濟的唯一發展,一味地與財團攜手開發BOT案,台東的美麗灣、墾丁白沙灣、福隆海水浴場,又或者像是高雄、花蓮等處都有類似的問題。這些視觀光為目標產業的地區,當政府致力於開發地方自然資源,使之成為可被觀光的資源,卻忽視了居民最基礎的生活機能與文化共識,這些問題都是台灣所面臨人為破壞生態,與漸漸消逝的人文之美的悲哀,而觀光產業似乎更加速造成生存環境的崩壞。

的確,發展觀光確實是一條可以發展的道路,但卻不是唯一的道路。《呼叫政府》本周將針對「觀光唯一」的迷思,聊聊台灣中央政府與各縣市已逐漸失控發展的觀光政策;我們相信,視觀光為出路的想法並非錯誤,但不能因為想要發展觀光而出賣文化資產、自然資源,只有擊破地方政府「沒有什麼不能賣」的觀光發展模式,才能讓台灣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

※呼叫政府【當城市只剩觀光】系列文章1/3。

呼叫政府是一個推廣各類型社會議題,提供眾人發起連署的網路平台。無論您對什麼議題有意見、認為問題需要被解決,都可提出看法,在這裡尋求眾人的支持,藉由連署的方式讓一己之力得到更大的擴展。匯聚眾人的聲音,並和政府機構作有效的溝通,呼叫政府正是為了此而成立。當人民有感,就會有更多的訴求被提出來並解決,這個正向循環就可以滾動起來,持續的讓社會進步。呼叫政府不僅是一個連署平台,更關心各種在不同角落中,可能被忽略的聲音,用專題報導為大家引介各種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