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7日
摘錄自2013年11月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南海主權爭端迭起,海巡署委由交通部國工局,在南沙太平島西南角新建碼頭及整修機場跑道,但耗資33億元的重大工程案,卻不須經環評審查;國工局說,工程不破壞當地生態,但也坦言水域浚挖,確實須剷除局部珊瑚礁岩。
環保署解釋,依法興建港口、填海造陸等皆須環評,太平島新建「碼頭」,不在環評規範之列。學者認為,這是環評法設計的問題。
南沙太平島是我國管有最南端領土,7年前國防部在島上蓋機場,當時也未經環評,跑道直接切穿島東西兩側,砍除大面積樹木,引發爭議。因太平島具有珊瑚礁和綠蠵龜等豐富生態,開發勢必造成棲地流失。曾在太平島做生態研究的學者皆表示,即便未做環評也應審慎評估並提出生態補償。
國工局指出,目前大噸位運補艦、巡防艦無法停靠太平島,須靠人力接駁;新建碼頭涵蓋210公尺長聯絡道、320公尺碼頭主體、曳船道等設備,完工可停靠3000噸艦艇。明年初開工,預計2015年底完工。國工局表示,蓋碼頭須從海平面向下浚挖約6公尺並壓入沉箱,確實會影響施工範圍內的珊瑚礁岩,而礁岩殘骸將填入空心的沉箱內「回收再利用」,也已避開東北角的綠蠵龜洄游路線。
曾三度在太平島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化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沉箱工法打造的碼頭並不穩固,湧浪可能打斷或位移,更易產生凸堤效應造成嚴重淤積,維修困難又干擾生態,建議「機港合一」,機場跑道向西南延伸,跑道末端再填海造陸,施作內凹式港口,減少衝擊。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說,工程勢必造成光害、棲地流失,對海龜、珊瑚有一定程度破壞,開發單位應做出相對回饋的生態補償及監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