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談台北市野溪整治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談台北市野溪整治 (下)

2002年05月17日
作者:林智謀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汐湖聯絡處)

 五、 缺少復育原生物種的規劃和維護計畫?

整治之後並未落實復育原生物種;親水設施,會引導更多民眾餵食污染及捕撈掠取,我們曾看到民眾在整治河段撒八掛網,魚類根本無處可躲,讓人類再一次把快樂建築在動物的生命上,但看不到管理辦法。我們在親水區也未看到垃圾桶及洗手間設置,民眾會不會現場製造更多的污染?

六、 消滅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

原來河岸有許多被溪水雕塑的地形景觀及生痕化石...完全剷除,穿上外來石塊,河岸原生植物改種外來種強勢花草(非洲來的鳳仙...),使地方自然特色消失,原有生態系統逐漸改變。

制式規劃使在地溪流特色消失,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喪失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

七、 水質變差?規劃待加強?

分期施工產生大量混濁的泥沙,勢必使整個下游河段生態一再重複破壞及淤積。

微生物可分解水中污染,原始河道未見優養化,但整治後被隔離,使河川自清功能變差,優養化嚴重。

花了大筆經費, 卻未作污水整體規劃,任意讓各種污水排入,尤其家庭污水皆直接排入親水區,未來想改善只有敲開重做。我們認為加強污水系統或定期清理溪中垃圾比美化更生態。

為民眾的生命財產,我們也肯定市府的努力,並贊成適當的整治,但規劃時必須更加細緻,如委託學術單位做「水文」及「生態」調查,完工後必須有配套追蹤檢討其真正的生態成效,才能標榜生態工法,否則誤導大眾。工程硬體很美麗,管理軟體不足,這是我們期待市府未來能再加強。但願難得的水文及生態環境,子孫還能看得到一些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