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血、蛇膽一向是中國人視為滋補壯陽之物。最近國內一項初步研究,卻在偶然間,發現臺灣的蛇普遍受到一種「類似B型肝炎病毒」物質的感染。
主持這項研究的學者是臺大微生物研究所教授楊照雄,他在1982年,曾經將他的發現綜合發表在波士頓「第13屆國際微生物會議」上,題名為「臺灣的動物體內興B型肝炎相關的抗原與抗體」。
楊照雄的研究,收集了北京鴨、臺灣猴、臺灣蛇、臺灣松鼠的血液,來為人類偵測B型肝炎病毒的「放射線免疫測定」試劑,作檢驗觀察。
結果,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測驗呈陽性反應的情形是,380條蛇中,出現53條;300隻北京鴨中,出現了3隻;21隻松鼠中,出現2隻,48隻臺灣猴,全部呈陰性反應。
蛇顯然是最主要的興趣,因為蛇與中國人的關係,由於文化的影警,最為緊密。中國人,不但吃蛇,還生飲蛇血,生吞蛇膽。目前這項研究仍無定論,蛇體內這種「類似」B型肝炎病毒的物質,是否興中國人的龐大B型肝炎罹患情況有關係。
楊照雄檢視過的蛇一共有7種全數出現程度不等的抗原陽性反應,其中的4種毒蛇是眼鏡蛇、雨傘節、百步蛇、青竹絲;3種無毒蛇是臭青公、錦蛇、南蛇。
根據10年前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中心羅伯昆茲所著「臺灣蛇」文獻的估算,當時臺灣人每年用各種方法吃掉的蛇,在70萬至90萬條之間;部分專家估計,目前的消耗量,保守量算,至少50萬條,多可達100萬條。由於國內目前無人從事這方面的調查,因此數目看法差異很大。
如此種大的蛇消費量,臺灣每個縣市幾乎都有「蛇街」夜市的分布,如果蛇血中的B型肝炎類似物質,對人體有任何侵襲能力的話,這種傳播散佈的網,的確教人頭痛。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定信,對這種人畜共同、相似的肝炎病毒感染,極感興趣,但他初步的看法是「臺灣人大部分在10歲之前,就已經受到B型肝炎的感染。」因此他認為,蛇血、蛇膽中,即使有這種物質,應該不會影響,臺灣人的B型肝炎罹患情況。
陽明醫學院復生物學教授劉武哲,近年來也頗注意這一類的課題,他曾經著手檢定過臺灣松鼠,也發現B型肝炎類似物質在松鼠體內。他對蛇有相似狀況表示:「可以考慮可能是B型肝炎的貯主之一。」他的意思是,要是蛇的B型肝炎病毒類似物質,若可以感染人類的話,這個特殊「食物鏈」關係,可以使蛇不斷把這種病原菌,傳給人。
問題便在,怎樣才能確知蛇的「類B型肝炎病毒物質」是否可以感染人類。目前所能用的實驗法、檢定法,都還不能肯定這件事。陳定信說:「最重要的是,必須先確認,蛇體內這種物質的特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基因排列以及與免疫學的關係。」
目前楊照雄的實驗室,仍然在繼續鑑別工作,蛇的實驗也仍在進行中,新的報告將在今年9月分赴日本仙台醫學會議中發表。
去年12月,楊照雄的實驗室,一篇碩士論文由研究生王湘卿完成「類B型肝炎病毒於臭青全蛇之感染實驗」,也以同樣方法,在245條臭青全蛇及29條眼鏡蛇作實驗,發現82.9的臭青公、24.1%的眼鏡蛇,受到「類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這篇研究除了再度確定從前的研究無偏差外,並做「感染試驗」,證明此種物質,可以在蛇之間傳染。同時在電子顯微鏡下,以2萬倍以上的放大,照出這個物質的形狀。
這篇文獻還顯示出,蛇膽中也含有這種物質。
從各種性質看,這物質應該也是一種「濾過性病毒」。由於這種經驗特殊,頗受國際間病毒學家的重視。這類研究起始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北美松鼠研究以及1980年美國微生物學家對北京鴨的探查,都發現了「相似卻不同」的「類B型肝炎病毒」,陳定信說:「這一類的病毒形態、性質都特殊,無法列入目前的病毒分類的任何項目,自成一格」,新命名將他們列在「肝DNA」濾過性病事項下。
楊照雄在蛇體內發現的物質,顯然也將是這個新命名下的一員。
將來的研究除了必須確認蛇的肝炎病毒會不會感染人外,還必須知道,已經感染了人的肝炎病毒的,會不會再受到蛇的肝炎病毒侵害,以及這種雙重感染,是否對中國人特別多的肝癌有什麼重要的連結?
對嗜蛇的中國人而言,這消息顯然不佳;在生飲蛇血、蛇膽,數千年後,才發現有這麼一種討厭的東西在裏面,的確是件令人不快的事。
原載民國73年6月25日聯合報第5版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