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無人地帶」(No Man's Zone)的試映會,導演藤原敏史(Toshi Fujiwara)執導的紀錄片,紀錄著福島核災後,居民的真實生活。
片中一位居民提到,核災之前,在核電廠工作的朋友就曾說過:核電廠許多重要的設施都在地下室,發生災害會很嚴重。想到台灣的核電廠也是這樣,萬一發生海嘯 (1867年東北角有過大海嘯),誰會冒死留在位於地下室的控制室搶救大家?就算有人願意壯烈犧牲,是否能抵擋自然災害的侵襲?
另一位災民則對災後,瓦礫堆中四面不斷傳來的求救聲,難已釋懷。如果沒有核災,在72小時內展開救援,許多人可能還有機會生還;但核災使災民在逃過海嘯和強震之後,被迫迅速撤離高污染的家園,放棄救援瓦礫堆下的親友、鄰居。
想到台電核能溝通小組裡老愛宣稱:福島核災「沒有死人」的某主管。因核災喪失救援機會,在瓦礫堆下逐漸消逝的生命,在擁核者眼中,都不被列入核災致死的人數吧!
即使幸運存活下來,核災仍對居民的生活造成巨大改變,被迫離開家園、放棄謀生的事業、住到收容數十位災民的學校裡。
政府和台電一再用「沒有核電會缺電」的謊言,恫嚇擔心生活品質受廢核影響的國民,卻刻意忽視:國土面積狹小(不到車諾比核災污染範圍的1/4),人口高度集中在核電廠附近的台灣,萬一發生核災,沒有能力或意願移民的人,生活品質將降到令人絕望的低點。
片中居民感慨著40年歷史的福島電廠,竟然發生核災。想到運轉超過30年的核一、核二廠和接近30年的核三廠,許多人認為30年沒出過大事(實際上發生過輻射 外洩、火災等大小事故),就代表安全,但安全運轉40年,最後卻出事的福島電廠,正足以證明:過去未發生核災,不代表將來不會發生核災。當選擇核電,不保 證絕無核災風險,為了僅佔一成多的核電,承擔幾乎失去一切的風險,是否值得?
311日本大震週年紀錄片《無人地帶》預告
※ 本文轉載自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