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死症擬雲】愛死暴風迫近臺灣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愛死症擬雲】愛死暴風迫近臺灣

1985年10月01日
作者:楊憲宏

8月底衛生署宣布,發現國內第一名男同性戀愛死症(AIDS,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疑似病患。這是官方正式發布愛死症侵襲臺灣地區的第一報。在此之前,衛生單位與醫界只是成立了檢驗工作小組,為「假如」臺灣有愛死症的話,研究應變的辦法。


臺灣地區無可免疫

在此之前,東亞鄰近國家諸如香港在今年2月證實有愛死症病人,並已死亡;4月日本也宣布有了第一例愛死症;韓國則在6月底也證實第一例愛死症。

依照這種「包圍」式發現病人的模式來看,臺灣地區證實有病患是遲早的事,果然8月底,受死症暴風迫近臺灣。

世界衛生組織(WHO)8月初發布的最新統計,17個歐洲國家共發現940個愛死症病人,平均每週增加14例。美國的狀況最嚴重,截至7月31日共已發現12067個愛死症病患,其中6079人已死亡。最近全美每天發現病人數已商達24人。

從愛死症病人發現數目來評估,暴風中心似乎就在美國,非洲、歐洲直追其後,亞洲地區則仍算風平浪靜。愛死症病患多分布在白種人與黑種人身上,黃種人則似乎對愛死症不大有「感應」。這種狀況從愛死症發現之後,一直是科學家極有興趣瞭解的題目。

愛死症病毒除了對人種有不平均對待的特性外,對不同習慣的人與性別,也有明顯的差別待遇。同性戀者是目前已知致病人數最高的「族群」,佔所有病例的78%。白種男人的病患數也遠多於女人,美國男女病患比數即高達14/1。

不過,這些經驗都未必不以直接移植到臺灣。愛死症到底會怎樣對待中國人,只有等待時間來說明。


國外經驗不足參考

從美國這4年來已有1200餘病例的經驗看,可以供我們參考的資料其實很有限:
  (一)愛死症病毒是傳染病。
  (二)病毒存在於血液中、可藉交換血液而傳染。
  (三)傳染力並不很強,並非接觸了就必然得病。
  (四)愛死症病毒專門破壞T淋巴球。

其他特質如受感染後「帶原者」比率、死亡率、發病率都不足參考。畢竟人種不同,便把美國數據移植過來,只會徒增民眾恐慌。

衛生署此次發布疑似病例的用意,其提高民眾警覺的意義,還多於實質備戰防疫。這名「疑似愛死症患者」以目前分類而言,比較接近事實的說法應是「愛死症相關症候」,還不到愛死症但已有「準愛死症」的資格。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估計,美國有50萬到100萬名愛死症病毒的帶原者,這些帶原者中有5%到10%,5年內會得到愛死症。在這樣的估算下,臺灣地區只要有一名「愛死症相關症候」病人,就可能潛伏有1、20名的高危險病例。

不過,這樣的算法是以美國的數據做運算基準,過慮的可能性極大。衛生署在完全無法預測愛死症會如何影響臺灣地區民眾健康的狀況下,做了最壞的打算,寧願過度反應,在策略上,有其必要性。

由於衛生署的積極性宣布,鼓勵大眾傳播大幅報導,民眾的確在短期內,得到了許多防制愛死症的知識。雖然在討論期間無可避免的引發了「同性戀話題」的副效應,但就整體而言,衛生署的「第一報」確已發生了預警效果。

回顧過去一年,衛生署的策略一度是非常小心甚至有點消極。

去年12月,一名美籍醫師弗吉遜(Fergison Richard douglas),自曼谷搭華航飛機過境,寄宿國賓飯店,因身體不適就醫,結果被慶生醫院與臺大醫院醫師莊哲彥發現,可能是愛死症病人。

這件事一直到今年3月才被新聞界挖出來,衛生署曾經表示:「勿過度反應」。也對公布病人的慶生醫院表示不滿,並下令處罰慶生醫院「無故洩漏病人秘密」。

3月底,馬偕醫院發現一名疑似愛死症病人,消息在5月中旬披露,衛生署在報紙登出消息之後再度否認「愛死症已入侵臺灣」。

截至6月為止,衛生署的態度很明顯偏向於不願多說愛死症,那有可能是不必無故困擾民眾。

在東亞諸國相繼發表第一例愛死症後,多少影響了衛生署對愛死症的態度。從公共衛生的觀點來看,愛死症已侵入日、韓、香港等與臺灣交通頻繁的國家,臺灣似乎無理由沒有病例,因此發表第一病例是遲早的事。


中國人不易受感染?

衛生署官員在發表第一報後,曾私下表示,這名病人只是「準愛死症」病人,但與其「低估」他的病情,不如「高估」病情,藉機把愛死症正式「介紹」給臺灣民眾認識,早早展開全面偵檢工作。

部分民眾在衛生署發表第一報之後,誤以為「世界末日」馬上就要來臨了,確實虛驚了一場。由於此次發佈,防疫上的實質壓迫並不明顯,民眾在看不見第二例、第三例緊跟著出現的情況下,逐漸能以比較輕鬆的心情來面對這個問題,將來在民眾已有相當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愛死症的控制工作也許會做得比較理想。

美國方面的研究,懷疑愛死症較不易感染東方人。夏威夷的研究者甚至指出,東方人的體內含有「抑制因子」,可以阻止愛死症病毒的侵略。

生活在美國社會裏的東方人也的確少見發病,使部分學者懷疑,是不是不同人種身上基因或免疫系統的些微差異,造成了抗病反應的不同?

濾過性病毒對不同人種有不同感染結果,的確是有前例的。例如B型肝炎對中國人有特別的「致病力」。中國人帶原率也數倍高其他人種,一直是醫學界無法合理解釋的案例。部分學者就曾認為,或許是中國人的肝臟或免疫系統有特殊之處所致。

美國愛死症病毒研究者,也有人懷疑受B型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愛死症病毒可能更容易侵入體內。但是,這極說法目前並無有力的證據支持。

不過,這樣的研究確曾使國內防疫單位感到困擾。因為臺灣的B型肝炎流行率實在太高,如果情況屬實,臺灣受愛死症侵擾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愛死症的問題雖仍懸在半空中,但與愛死症的表現極相似的一種濾過性病毒性血癌,卻已是日益威脅臺灣地區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同性戀話題流於做秀

這種簡稱為ATL的「成人T淋巴球血癌」,是由病毒引起的。美國病毒學家最初分離出愛死症病毒時,命名這種病毒為「人類T淋巴球血癌病毒第III型」,就是認為這兩種病毒之間有「親戚」關係。

引起ATL的病毒名字是「人類T淋巴球血癌第I型」。在嗜好T洲巴球與病狀表現方面,兩種病毒的確十分相似,但最近病毒學家細部檢查比對兩種病毒後才發現,它們的中心RNA (核醣核酸)相似度不高。這是最近病毒學者之所以想為愛死症病毒重新命名的主要原因。

可是到底要給它怎樣的名字才恰當?病毒學家目前仍無共同的看法。但是它與ATL的相似之處,又讓病毒學者感到難以做決定。

臺灣地區的ATL帶原率,根據研究是1%,每年有40人左右罹患此病。它的治癒機會極小,雖然傳染力與愛死症一樣並不強烈,但也是經由血液傳染。日前國內研究ATL已經起步,檢查捐血中心血庫中的血是否含ATL病毒,應該是繼B型肝炎、愛死症之後最重要的防疫工作目標。

在等待愛死症暴風來襲的情況下,臺灣地區意外的吹起討論「同性戀」的旋風,這個話題,長久以來一直是「禁忌話題」,這回在愛死症壓力下,硬是出線,雖然稍有助於民眾瞭解這個特別的社會現象,但由於部分談話內容不免流於「做秀」性質——只求新聞熱潮,未必真正關心問題所在,看不出對將來防治愛死症有何幫助。

愛死症暴風所到之處無不人心惶惶,8月底愛死症在臺灣地區掀起的風潮,已頗見威力,等真正暴風登陸臺灣時,不知是如何景象,只待到時分解了。

原載民國74年10月聯合月刊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