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可說是沙漠化的副產物,一般發生在春夏交接之際,形成原因與大氣環流、地貌形態和氣候原素有關,更與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密不可分。例如,主要沙塵暴中心之一的內蒙阿拉善盟,由於近年來過度開發,濫砍林木,境內河流水量銳減,地下水位也急遽下降,加上來自寧夏、甘肅和內蒙當地的不法份子到該地區盜採髮菜,每採1斤髮菜就要破壞一公頃的土地植被,在大陸禁採髮菜前,每年約有10萬人湧進內蒙阿拉善盟採髮菜,導致當地植被每年以十多萬畝速度遞減,阿拉善盟因此成為產生沙塵暴的禍首。
大陸近年來最著名的沙塵暴,是發生在1993年5月5日的「五五黑風暴」。這場罕見的沙塵暴襲擊了中國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沙塵暴經過時最高風速為34米/秒,最大風力達12級,能見度最低時為零。這場風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蹤,264人受傷;37萬平方公引農作物受災;4,33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達7.25億人民幣。此後幾年,沙塵暴不斷在中國西北、華北和內蒙一帶肆虐。
沙源 強風 氣流
沙塵暴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沙源、強風和不穩定的氣流。
第一要素是豐富的沙源。新疆屬於中亞沙漠區,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區的第二位(依序為北非、中亞、北美、澳洲);另外,以石礫為主的蒙古戈壁,以及其他受風力破壞的地表、乾涸河床、由沙粒構成的紅色岩石、洪水沖積物和黃土,也能提供沙塵。
第二個要素為地面強風。根據環保署統計,若在沙源地區吹起11級強風(風速每秒30公尺),直徑0.125到0.25毫米的細沙能飛上2公尺,直徑0.05到0.005毫米的粉沙可達1,500公尺,更小的黏粒則可上升到12,000公尺高空。
第三個要素是不穩定的氣流。在冷、熱空氣交會的區域,空氣會快速流動,熱空氣造成強烈上升運動,把沙塵帶到高處。
沙塵遠颺影響台灣
每年冬、春之際,大陸北方的冷空氣,會走兩條路南下,中亞高壓從哈薩克和新疆左側,西伯利亞高壓則沿北方南下,經大陸西北和外蒙的沙源區,揚起大面積的沙塵。
沙漠和其他地區在冬、春間,地表幾乎沒有植被遮蓋,只要天氣連續放晴,地表氣溫隨之竄升;偏偏春季鋒面活躍,強冷空氣經常在午後過境,形成「上冷下暖」最不穩定的狀態。
侵襲台灣的沙塵暴,均來自中國大陸西北、華北和蒙古的沙漠地區,上述三個條件俱足之後,高高揚起的沙塵,便乘著北半球高層大氣的西風,一路往東,因此韓國和日本是受害最烈的地區;而往南走的冷高壓,則將內蒙古西側河套地區往東南吹的沙塵,帶到數千公里外的台灣。
近年來,由於大陸沙塵暴發生頻率、規模及強度有上升趨勢,台灣地區受到影響,環保署發佈沙塵暴警報的頻率、強度也相對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原來只在春季襲擊台灣的沙塵暴,卻於去年11月底,跨越季節狂掃全台。
沙塵暴的主要危害
沙塵暴不但加速沙漠化的進行,更影響到人類的生活。主要的危害除了伴隨沙塵暴的強風具有驚人的破壞力,威力不容小覷之外;懸浮微粒會影響雲內物理及化學組成,改變全球降雨強度與降雨量;此外,在沙塵暴發源地和影響區,大氣中的懸浮粒子急遽增加,污染空氣,影響數千公里外的生態環境。日本與韓國學人近兩年研究發現,當沙塵暴侵襲日韓時,大氣中的細菌數量較平日增加兩至三倍以上,可能是造成植物病變,或發生動物口蹄疫的原素。
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由於空氣中懸浮微粒增加,不但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引發咳嗽、氣喘、眼睛不適、皮膚過敏、皮膚癢等症狀。讓人擔心的是,漫天飛揚的黃沙,可不只是沙,而是「菌沙」!行政院環保署委託學者研究證實,從大陸來襲的沙塵暴中挾帶了黴菌等真菌,甚至有台灣從來未出現過的葡萄黴屬菌。學者懷疑,如果沙塵暴具有「帶菌」能力,則很可能攜帶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禽流感等病毒。
【參考資料】
◎ 中國沙塵暴網
◎ 環保署全球重要環保專題網
◎ 蒙古風吹沙 為何台灣沙塵暴? 聯合報(李名揚)
◎ 5月沙塵暴侵台 沙塵帶菌更可怕(民生報薛荷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