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馬》──綻放生命奇葩的福島核災紀錄片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祭馬》──綻放生命奇葩的福島核災紀錄片

2013年12月19日
作者: 貴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祭馬》電影海報,圖片來源:綠盟

福島災後,各式各樣的紀錄片一部部問世,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辦的、從11月下旬持續到12月底的核電影影展來說,便網羅了許多傑作,有呈現出災民真實面貌的《無人地帶》、以輻射健康危害為主題的《A2-B-C》,和以動物為主題的《再看我一眼:被遺忘的動物們》(犬貓人間2)。

除此之外,還有以身障者為主角的《逃得慢的人們──東日本大震災與身障人士》(參考立報文章《311身障者紀錄片 巡演學校宣傳災難教訓》),從跨性別災民的觀點出發的《震災後一年─從災區磐城市傳來的訊息》等;儘管已有這麼多樣的福島核災紀錄片,最近一部新作仍然教人為之側目──執導過《311》、《相馬看花 消失的福島》(原名「相馬看花─第一部 被奪走的土地的記憶」)的松林要樹新作:《祭馬》。

《祭馬》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2007年春天,在還殘留著雪的青森縣的一座牧場,誕生了一隻深棗色的公馬,牠被取名為Mirrorsquest,2010年9月18日,牠在中山賽馬場出道,結果16匹參賽馬裡牠得到第16名,之後也沒有贏過,2011年1月2日在水澤賽馬場比賽,9匹參賽馬裡牠得到第9名,隔天,牠就消失在地方賽馬名冊裡了。生涯總成績4戰0勝,獲得賞金0元。退休後牠被移送到福島縣南相馬市,沒贏過的馬會在那裡了此殘生。然後,311那天來了。

強烈的海嘯襲擊馬廄,Mirrorsquest在濁流之中奇蹟地生還,但還是不走運,因為核災,水跟飼料都中斷了,又渴又餓,陰莖還因為受傷腫大,無法回到原來的樣子。在那裡,出現了一位拿著攝影機的電影作家,他的名字是松林要樹,他第一眼看到Mirrorsquest就喜歡上牠了,覺得Mirrorsquest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

人與馬的故事,從311後的福島縣南相馬地方開始,到雪地的北海道日高地方,然後再次回到南相馬,參加傳承千年的祭祀「相馬野馬追」(相馬追趕野馬節),Mirrorsquest和松林的旅程持續著,這部電影一邊展演人與馬長久以來共同建構的歷史,一邊溫柔地、奇妙地注視著他們;而馬匹們的瞳孔,仍靜靜地反映出,我們人類的樣子。

儘管主題是人與馬,但因為核災的背景,所探觸的議題卻更為遼闊,電影網站「映畫com.」的專題注意到,影片最後倒帶重播核電廠失火的畫面,令人聯想人與動物的差別就在於會不會用火;而到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播放時,觀眾問到:「可能是文化不同的關係,但為什麼突顯腫大的馬的陰莖呢?」導演說有比喻放射能對生殖機能造成傷害的意味;另外,由於導演感受到馬用全身的肢體在訴說的喜悅,超過了對人的興趣,影片後半刪除人類的部分,單單留下馬兒美麗的身影。

賽馬的退休生活

馬兒奔馳的身影雖然美麗,但關於馬的產業,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文化通信記者平池由典在影評裡寫到:「影片中的馬兒,是從賽馬場退休之後的『食用馬』,在光輝燦爛的賽馬場背後,每年有1萬頭馬作為人類的食物,這部電影便是聚焦在『賽馬退休後的生活』,以及牠們『遭遇核災後的生活』;而且,食用馬在被吃之前,還會作為祭典『相馬野馬追』之用。」儘管如此,本片處處充滿著馬兒可愛的身影,像是311後從狹隘的馬房裡被放出來時,在廣闊的牧場被解放的樣子,特別讓人感動。

單單預告片裡,馬兒那靈氣十足的模樣,就讓人感受到導演對影像的細膩處理,而在配樂的選擇上,更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據河北新報報導,影片最後使用維吾爾族的民族音樂《山水》,這是導演10多年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行時一直在聽的曲子,當地作為核試爆場,當然會讓人想起新疆和福島兩地因核能所遭受的苦難,因此,儘管是歌吟鄉思與美麗的大自然的曲子,對於因為核能而失去家鄉的人們來說,毋寧是對命運的沉痛諷刺。

據《週刊新潮》報導,2009年,札幌醫科大學教授高田純,協同維吾爾族人召開記者會,呼籲早日終結核試爆對當地居民帶來的傷害。據高田純收集的資料,1964年到1996年,中國在新疆核試爆46次,釋放出相當於廣島原子彈1250倍的輻射劑量,至少有19萬人因此死亡,129萬人被曝;被中國隱匿的核試爆慘劇,曾被英國BBC拍攝為紀錄片《死之絲路》,得到表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報導的「Rory Peck Award」獎,並在全球83個國家放映(但卻沒有日本);網友說:「一般對圖博的苦難比較熟悉,但對新疆卻知道的很少。」

才剛剛上映的《祭馬》殊榮備至,為第14回TOKYO FILMeX影展參賽作品,第5回韓國非武裝地帶紀錄片影展正式招待作品,2013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正式招待作品;各方名家好評連連,曾得到柏林國際影展等國際影展大獎的紀錄片導演原一男說:「馬兒那大大的瞳孔,為何總是悲傷的模樣呢?Mirrorsquest亦然,牠因為被曝,而免於被屠宰、食用;本片不只能讓你看到,馬兒身在(因輻射劑量過高的)禁止進入區域內的命運,還能看到人類命運的未來,在牠的身上,絕對能夠看到。」

訴說 生存的辛酸

曾拍攝奧姆真理教信徒紀錄片《A》的導演森達也說:「這部片的主題不是核電也不是輻射,儘管兩者確實是片中重要的元素,但換句話說,也就只是元素罷了,本片最重要的主題是『生存的辛酸』,馬不好過,人也不好過,可是,活下去,各自背負各自的罪業,咬緊牙關地活下去,看完之後你會感到:『生命,不容易啊。』」

電影雜誌Nobady編輯結城秀勇評論道:「和核電沒有直接關係、腫起來的陰莖,跟核彈造成的蕈狀雲好像啊,而受著這種傷的Mirrorsquest,和活在一點也沒有『Under control』(核災未受控制)的情況下的我們,沒有足以彌補損失的補償;這部片啟發了我們,如何和這樣無法補償的傷口一起活下去。」電影導演、編劇相澤虎之助:「從這部美麗的電影,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奪走動物的祭典的人類的罪業,儘管如此,那匹馬還是在一瞬間,於亞洲的大草原上往復奔馳著。」

看見核災影響與生命韌性

台灣觀眾有過和導演松林要樹作品接觸的緣份,2012、2013年高雄電影節都有《祭馬》的前作《相馬看花 消失的福島》,之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案人員王舜薇擔任過與談人,片名「相馬看花」,脫胎自大家熟悉的成語「走馬看花」。

原本的意思是隨便看看,但導演的友人、一位在伊拉克採訪行程中身亡的記者橋田信介曾解釋為:「即便人在馬上,也要好好地看待花兒這樣重要的事物。」因此導演取了這樣的片名,而如今,身為續作的《祭馬》,讓人們透過馬的故事看到核災的影響與生命的韌性,似乎也落實了這新創的成語。

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網站資料,相傳從10世紀初武士習武訓練開始的相馬追趕野馬節,「會在寬廣的雲雀原上舉行古式甲胄競馬(鎧甲、頭盔、刀劍在身的12名騎士一起在1千米賽道上策馬疾駛)和神旗爭奪戰(數百名騎士一起爭奪與煙花同時升空的40面旗幟),彷彿瀏覽戰國時代(1477年~1573年)的歷史卷軸畫一般,很值得一看。」影片中,幾度在賽馬場失敗的Mirrorsquest,也是這卷軸畫的一景;對核災之後的生命有興趣的觀眾,不妨相中這匹馬,仔細端詳牠所綻放生命之花。

※ 本文轉載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