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里山夢──世外桃源培田村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中國里山夢──世外桃源培田村

2013年12月26日
作者:munch

離開廈門,四小時車行,山路裡彎彎繞繞,進村時已是晚間,黑漆漆一片,根本不知來到什麼地方。一行人分成兩批,入住村頭村尾,依分配來到來到村頭吳家,一棟鄉里平房老宅,屋裡的燈火,在漆黑的小徑前,很是溫暖。

攝影:munch

吳伯伯一家人很是客氣,飯桌上已備好農家飯菜,讓大家享用,桌上菜餚都是村裡自產,無需外購,更美好是拿出自家釀的糯米酒,香味四溢,甘甜入口,溫馨和樂的第一晚。

一早,微光穿越天井,沈色的方塊藍,走出大門,遠望村落,齊一的黑屋頂綿延,構成秀麗的歷史圖景,望見美麗培田古村落的第一眼,讓人神迷。

培田古村落,位於中國福建省連城縣宣合鄉的山裡,一個依山面河,擁有800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居民皆姓吳的單姓村。由於位於山區交通不便,村落變化不大,建築保持原始完整,生活承襲傳統農耕,有如一處遺世的桃花源。 

此行,帶著我們入村的張依妹,外號麥子,一位外地投入守護培田的志願者,當初就是喜歡上培田的農村氣息,進入後一度離開,捨不下又回來相守。麥子目前在培田社區大學工作,在推動農村教育外,一方面推廣染織的文化保存,但是她心中更急,是在培田走向全面觀光化下,如何保有培田的自然純樸。

攝影:munch在麥子安排下,一位吳老師帶領走訪培田聚落,看著八百年的建築特色,但是讓人心儀卻是穿越街巷,進入家戶的培田水圳系統,縱使已經接上自來水的使用,但是在培田依舊維持著古老的用水生活。 

細細觀察,培田的水,分成食用水、家用水、灌溉水三種水系,食用水由家戶天井中庭的井水取出,乾淨的地下水提供家戶飲用、煮食之水。

用後流到圳道的水源就成為一般家用水,供作洗菜、洗衣、洗碗之用,並且在村落各處,挖出大水塘,可供防災,並且含有米粒、菜渣的水源,提供養鴨、養魚的食源。

最後再匯流入河的水源,提供村旁廣大農田的灌溉水,一個傳統的水循環就在培田運作,並且從圳道、水塘到河流的複雜水網,更提供調整微氣候的功能。

更有趣是,培田如同一個石頭村,村落所有道路皆以卵石鋪成,這是古代的建築智慧,在台灣一些鄉村也可以發現,目的在於建村泥地,夯土不易透水,地下水上滲會破壞路面,以卵石鋪設,下雨容易滲水入地,地下水上湧,卻因地泥塞石逢,不易冒出,並且鋪石地面如同軟性組織,具有起伏彈性。

因為地面鋪石,造就美麗的鋪石工藝,家戶會在大門鋪石處,排列出幾何圖形,或是動物圖案。

攝影:munch

人居的聚落建築之外,培田必須負擔起村民的生活所需,傳統上培田有三種田,菜田、稻田、苧麻田,菜田在家戶附近空地,種植家庭所需蔬菜,以方便易取為主,稻田在村外,主要種植主食稻作,也會間作苧麻提供編織,晚近也種植菸葉、果樹,提供農業經濟。

遠方的山上,提供木、竹,在早期大砍伐後,山林禁伐,但是居民會入山撿柴,作為薪材之用,家戶門前都會堆放薪材,供作度冬、炊食的燃料。 

另外,竹子成為村落中,重要的容器用具,讓人驚喜在培田,沒有太多塑膠器物,居民還是保有使用竹製容器的生活習慣,從菜籃、米框到雞籠,都可看見竹製品的使用。 

攝影:munch

稻作蔬果之外,培田也保有傳統循環農業的特色。村中飼養豬隻、禽類,居民表示無需購買飼料,皆以自然食物餵食。陪著居住的吳家伯母聊天,看著她將處理的蕃薯皮、菜根收好,並且將吃剩的菜餚分類,拿掉肉,濾掉油,混上剩飯,就可以成為雞鴨的食物。吳媽媽說,村裡的油大多是苦茶子榨取,不會有化學問題,以前家族人多,剩菜飯可以養很多雞鴨,現在人少,雞鴨也跟著少,甚至還會有多出的雞蛋可以賣。 

除了家中食物餵雞,培田村民也會在收菜、割稻之後,把雞帶稻田裡,放養幾天,讓雞找尋稻田裡的菜根、穀粒和小蟲,晚間天氣冷,就用稻桿堆成雞窩,讓雞躲藏和生蛋,各家為了區分每家的雞,會在雞隻身上塗上不同顏色的油漆。

村落耕作,因為走向小型機械化,牛隻減少,但是仍有少數農民養著十多頭牛,維繫傳統農耕。養了三頭牛的吳先生,就很擔心牛耕一旦消失,村裡馴牛耕作的農業技術,也會跟著消失。黃昏時,吳先生趕牛回家,牛隻像忠犬一般,熟門熟路的自己走回去,沿途吆喝不要吃到別人的庄稼,那黃昏老牛歸的景況,頗具詩意。

攝影:munch這個季節正是稻熟時刻,農戶收工收割,人力腳踏打稻機,讓來訪的遊客十分新奇,都下田幫農友打起稻。

收完稻,廣場上曬著稻子,為了夜間方便收拾避露水,有些稻穀會放在一張張草席上曬,再一張張捲起來收妥,明日再曬,一樣不是使用塑膠帆布。

唯一缺憾是,培田用著慣性農法,農藥、肥料使用得凶,但是環視村落的環境,隱身山間獨立水源,好山輸送坡地腐植好水,利用自然物料製作堆肥,再以雞鴨田中吃蟲,其實培田深具走向有機農業的生態村。推動培田社大的晏老師,來往城市與鄉村,其實已經看到培田自然耕作的機會,計劃嚐試挑選作物,選擇田區,生產培田的自然農產,再引介到都市。 

走完田區,沿著山徑,一路進山,一個小時路程可到馬頭山古寺。古寺讓人感動之處,在於建築並不闢山搶地,而是沿著山徑,建起排屋式的建築,完全是順應地勢的建築設計。全寺都是木結構,無多裝飾極其簡單,盡頭客房處,木構廊道外是青綠竹林,清脆的綠光,攸然而生離塵脫俗之氣。 

攝影:munch廟裡禪食更是美味,完全的自然食材,完全的傳統柴炊,沒有瓶瓶罐灌的調味原料,只能靠食材的細火慢燉,熬煮清炒出食物的清香素淡。一桌菜,老尼住持謙稱粗茶淡飯,心中卻想著台灣昂貴的禪食,自然之味莫過如此。

夜裡,回到村落,吳伯伯聊起村子,一樣有著農村蕭條的問題。他說,人一少,許多作物也不種植,榨油、編織、染布的加工,也漸漸消失,年輕人往外走,老人家就守著舊宅舊田過著舊生活。 

走訪中國,經濟富裕後,面對大拆大毀的鄉村,確實開始對一些殘存的古老聚落進行保護,投入相當龐大的人力與經費,但是這些文化保護連結著觀光目的,一切以促進旅遊為導向,忽略居民生活的內裡。

培田古村落面對同樣的困境,投入經費修復房舍,甚至美化街道、綠化堤岸,更積極是在村旁蓋起了新住宅區,鼓勵居民貸款入住。好的是,避免居民胡亂改建,毀掉古村落齊一面貌,壞的是,一旦居民遷到新住宅區,遺留下的老房,全數改租商人經營,就是又成另一個文化空殼、商業園區的麗江古城。

培田的美,建築是景,真正動人是這裡的居民,維繫著一種快要消失的農村生活場景,不是演出,不是復興,而是800年來,人與村落、人與自然,一種和諧的互動,那是失落的現代文明中,重新想學習的鄉村智慧。

攝影:munch喜歡培田,不單是建築,而是讓人舒緩的生活態度。交流討論中,大家極力建議,培田應該優先處理生活污水問題,恢復聚落原有的水道系統,讓清流重現,那是培田的寶,傲世的資產。同時,發展出居村生活的旅遊模式,不單只是走馬看花的聆賞建築,而是更深入的和居民共同生活,就像「城裡人回爺奶家」般,在生活與工作間,體驗鄉村的自然智慧。 

一趟培田古村行,看見從建築保存深厚到守護生活,一個中國里山夢的開端。感動一處古聚落,依舊過著傳統的生活,也感動村落裡的居民,面對時代變動,仍舊有著堅持,更感動一批批年輕自願者,在中國鄉村快速消失之時,堅毅的下鄉,守護每一片淨土。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