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知,化解人犬衝突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正確認知,化解人犬衝突

2014年02月10日
作者:黃薇菁( 響片訓練課程講師)、關懷生命協會

面對無主街犬咬傷人的事件,我們應該在認知到兩種事實之後,再展開下一步的行動方案討論。

首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本來就有可能遇到「各種不同的意外事故」,包括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我們一般都願意接受「常保警覺心」這類提醒,不外乎就是因為多少都能理性體認此一不可預測的狀況。再者,從遠古以來,人犬兩物種互動密切,關連複雜,從巨觀角度而言我們不能否認這個事實:人犬兩物種的生存領域與活動空間是「互相重疊」的;而無主犬的動物世界本來就有難以被秩序化、受人為機制控管掌握的部分,所以假如一心想要把所有無主犬都「排除」於人類占據的所有戶外場所,或是都「納入」私人空間收容,僅就目前台灣社會的狀況平心而言,有其不切實際之處。

每當狗咬人事件發生後,若社會輿論總是傾向去怪罪那隻狗(有時也包括街頭動物照護者),既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也無益於整體社會去認知人犬關係的複雜與深度。本會一向提倡「以結紮代替撲殺」作為無主犬減量的方案;而面對無主犬咬人事件,在此希望推廣「判讀犬隻行為」的基本認識作為因應對策。或許這就如同行車安全或用火安全一樣,不管有沒有養狗,每個人都應該把「犬隻行為的判讀方法」當成「常識」來吸收。

因此,本文摘錄犬隻行為專家黃薇菁的文章〈狗咬女童事件-我們能做什麼讓它不再發生〉,部份內容改以圖文呈現。

狗咬幼童事件令人遺憾,不僅可能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受創,也增加社會大眾對動物的恐懼,可想而知,接下來人們便會採取與動物勢不兩立的敵對方式:大量捕捉流浪狗、人人喊打流浪狗、反對TNR、禁止兒童接近犬隻,或者教導兒童所有動物都是野獸,甚至指著家犬說壞壞!可怕!髒髒!快躲起來!

讓我們停下來仔細想想,這樣的反應教導了孩子什麼?舉凡沒人要、不好看的生物就是不好的、可怕的、不可預料的?!我們教導孩子(和我們自己)迴避問題,卻沒有教導他們正確認識動物,沒有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動物。其實這正是這類事件可能再次發生的原因。
採取主動策略,從根本預防!

分析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當時狗與女童的互動情況:

  1. 狗群迅速朝她接近的行為並不尋常,小女孩可能發出尖叫之類的聲音才引起牠們前來。
  2. 一開始她朝前方跑(看來是朝著兩隻狗方向),這時兩隻狗已迅速衝過來,所以她害怕得停下來不知所措。
  3. 最先接近她的三隻狗先停在一段距離外,接著才逼近她,牠們重覆著往前撲跳(也許還有咬的動作)又立刻退回的動作,身體重心一直放在身體後半部,顯示牠們也有害怕的成份。
  4. 女童手上拿了個東西,似乎不是食物,後來另一女童把它撿起。我認為如果狗的目的是食物,應該會有搶奪的動作,但是完全沒有。
  5. 女童設法跑走時,其中一隻狗似乎咬住腳而使她跌倒,然後似乎有兩隻或三隻一起拖行她的腳或褲子。

根據畫面,這次事件起因可能主要來自「獵殺漂移」(predatorydrift)的現象,女童尖叫聲引發了狗群的獵捕本能,動作也讓狗群感到怪異不安。但是她的行為乃自然的恐懼反應,卻可能為她帶來更大的麻煩,怎麼辦呢?

123變成樹,狗狗不搭理

根據美國一個致力於防止兒童被狗咬的宣導計畫──「變成樹」(Be aTree),其建議遇到狗追時,兒童應該作出以下反應:站著不動、目視地面,雙手交握,拳頭指向地面。如此一來,兒童變成了無趣又不具威脅的「一棵樹」,狗兒便不會繼續追趕啃咬。

123變成樹,圖:關懷生命協會

左至右:1.站定不動、 2.雙手下垂交握、 3.低頭看著拳頭,在腦中反覆從1數到100,直到狗離開或有大人來協助。

 

與狗溝通,化險為夷

然而一旦狗蓄意攻擊,即使是體型再大的成人也無可倖免,因此更重要的,是在攻擊發動前就設法化解或避免。實際上除了受訓過的攻擊犬隻,一般狗只會在感到威脅時攻擊,開咬前也會出現一些前兆,預示牠感到不自在或不快,最後出現低吼、前撲等警告訊號。當以上訊號出現,安全的作法是立刻停止當下的行為、停止行進,稍等一會兒再緩步遠離;人們也可同時利用「安定訊號」向狗溝通無威脅的意圖。

狗的身體語言。

家長責任:隨時陪伴,正確教育

在公共環境,大人必須時時隨同,利用看到狗時,教導兒童什麼是適當的行為和反應,例如何時可以接近、碰觸狗狗、如何禮貌地接近。兒童必須知道不可接近沒有人牽著的狗,也不可直接上前碰觸陌生狗,更不可捉弄或虐待狗;狗玩玩具、啃骨頭或進食時不可打擾牠,當然也不可取走牠的玩具或食物。

當然,前提是大人自己必須先行了解這些知識,才能以身作則。尤其家中養狗的兒童很容易把陌生犬隻當成自家狗兒對待,我們必須教導兒童,狗對於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會出現不同反應,如同我們對於熟人和陌生人的反應一樣,想想看,你能容許街上一個素昧平生的路人上前來摸你嗎?狗狗和你一樣,也不喜歡受到侵犯。

錯誤示範

  • 一般想到樹木會做出張開雙臂或插腰的動作,但大動作反而會吸引狗的注意。
  • 狗不會故意嚇人或攻擊人,但牠們有時會對陌生人感到好奇,想上前嗅一嗅。
  • 拳頭指向地面,如果牠真的想聞一聞、舔一舔你的手,也不需要跳起來撲向你。變成樹、保持冷靜,牠就會失去興趣而離開。
  • 也不要驚慌地轉身背對狗,牠會以為你在跟牠玩而更興奮地想撲到你面前。冷靜地站定是讓狗失去興趣而離開的最好方法。

飼主責任:出外上牽繩、結紮、社會化

流浪犬是台灣長久以來的問題,然而防止狗傷人事件再次發生,是每位飼主的責任。一方面,街上自由來去的狗不見得是流浪犬,如果飼主沒有幫寵物結紮,還放任牠們到處亂跑,同樣有傷人、追車之虞,更可能製造更多流浪犬;另一方面,我們已知,如果讓狗在四個月齡前的社會化黃金期,多接觸兒童及各式各樣的人類,建立對人類的良好社會化經驗,長大後較不會對人類產生恐懼甚至攻擊行為,甚而會很喜愛人類。即使錯過這段黃金期,只要依正確方法仍然可以使狗對人們保持好感。

綜言之,多方配合才是最保險的策略,尤其成人應教導兒童與動物相處的正確觀念及態度,不能把動物當成洪水猛獸,也不該當成泰迪熊來對待,人與動物必須相互了解並尊重彼此的界限。而依照目前對犬隻行為的了解,有以上迴避人犬衝突的方法,可用來減少意外發生。正因為人在緊急時無論大人小孩都會出現本能反應,所以這些方法需要反覆練習,遇到任何狗時都這麼練習,身體才會記得該怎麼做,預防措施才有可能發生效用。

 

※ 本文轉載自關懷生命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