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新食感生活 猴硐生態園區驛站開張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體驗新食感生活 猴硐生態園區驛站開張

2014年02月26日
本報2014年2月26日新北訊,賴品瑀報導

誰說猴硐只有貓?2000年,猴硐國小舊校區因土石流災害而荒廢;隔了10餘年,在2011化身為「猴硐生態教育園區」重新出發。園長郭鎮維在248農學市集楊儒門的鼓勵下進駐,希望打造出結合在地社區,實踐友善環境的栽種方式與生活體驗。

如今它不但持續成長更新,農曆年前更多了「步道驛棧」,藉著「邊吃邊聊」,要讓路過的登山友與無毒友善的食物面對面接觸,從吃來推廣生態理念。

昔日礦城  今日友善環境基地

位於鐵道旁的猴硐,不但是眾所皆知的「貓村」,也是曾經的礦城。附近還有金字碑古道、大粗坑步道、後凹古道等不少親人的步道,近年相當受歡迎。從台北車站跳上電車,大概只要50分鐘車程,便可以輕鬆到達。

猴硐生態園區的蔬菜,皆採無毒方式種植。位於猴硐國小舊校區內的「猴硐生態教育園區」,同樣適合遊人消磨時光。原來的操場,如今成了生態池與小小菜園,以無毒方式種植的多樣性青蔬昂然而立。

門口的三角鐵敲敲門前的三角鐵,在附近農作、勞動的園長會回到驛棧為你沖壺茶或咖啡並且聊天,瀰漫著悠閒而隨性的氣氛。

在此地,不但可以體驗農作生活,親自摘採農菜甚至燒柴炊煮,從而了解農業、農村、農民,放鬆身心;還可參加親手製作食器、陶藝及藍染的課程。

新開張的「步道驛棧」,提供質樸的手作饅頭、自然農法茶、友善種植咖啡,還有大量書籍可讀,歡迎在鄰近步道踏青的民眾稍作休息。

努力加強在地關係  社區廚房以「食」連結

園長郭鎮維表示,園區還在陸續更新,希望走向自給自足,因此目前正在加強與在地社區的連結。他們不但與社區居民合作「地方導覽」,也將舊教室規畫成閱讀空間,讓猴硐地區也有自己的圖書館;正在推動中的「社區廚房」,更希望能展開長期的共煮共食模式。

驛棧的吧台與其聰

「只有真的動手作,才能瞭解食物的價值。」去年底加入團隊的其聰,將重心放在食物上。

他認為,透過實際的飲食與烹煮過程,人們將會更了解所吃的食物,也才會想知道它們的來源、種植的過程等故事。以此為開端,「已經習慣速食生活的都市人」才會將自己與「農業的重要性」有所連結,而非只是空談。

餐桌上的交流  每一口都是理念

其聰現場製作的饅頭其聰指出,目前園區與當地社區的關係還可以更加強,「否則也只是一個進駐在這裡的空間,並沒有什麼生態基底可言。」

因此他提出以食物來進行交流的方式。「不管怎麼樣,每個人每天都一定要吃吧。」

藉著「吃」來展開連結與互動,「有分享就有交流的機會。」其聰認為,既然園區在做無毒栽種,那麼邊吃邊聊,讓人輕鬆體驗這些食物的不同之處,並透過餐桌上的聊天,進一步去瞭解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與生命經驗,

「先瞭解別人,才知道怎麼讓他們更接受我們的理念,而且我們也可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因此他特別期待社區廚房能做起來。

園長郭鎮維則表示,該園區也開放「打工換宿」的名額,每天需協助整理園區、菜園約6個小時,其他時間可以一起感受生活、一起吃飯或自由運用。意者可先觀察園區的臉書,並且與他聯絡。

園區藍圖,目前仍有部分區域需要人手協助完成

【相關文章】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