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農地找出路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香山農地找出路

2014年03月17日
採訪:陳佳珣、柯金源;撰稿:陳佳珣;攝影:柯金源、陳志昌;剪輯:陳志昌

民國91年,新竹香山發生農地污染,雖然已經整治完畢,但農民對土地沒信心,因此土地荒蕪、雜草叢生,甚至藏匿蛇鼠,如何才能找回農民對土地的信心,找到香山農地的未來...

如何才能找回農民對土地的信心

研究人員正在為這塊土地把脈,用鏟子採集土壤,化驗裡頭重金屬的含量。民國91年,新竹市香山的樹下里和浸水里,33公頃農地,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政府投入兩千多萬進行整治,民國92年9月起陸續解除管制,到93年底全部整治完畢,雖然已經可以回復農用,但荒蕪的土地,比比皆是。樹下里里長曾傳居表示,主要因為居民對於污染的疑慮未解,擔心種出的稻米不安全,因此長期休耕甚至廢耕。

農民擔心種出來的作物仍有汙染疑慮

農民擔心種出來的作物仍有汙染疑慮,寧可任田荒蕪,蔓生雜草。

民國101年,環保署與農委會委託農試所,在這裡進行,以氯化鐵去除鎘的實驗,希望了解這些過去受到污染的農地,是否還會種出鎘米?又該怎麼預防?全力協助試驗計畫的曾傳居里長,原本從事農機工作,爆發農地污染後只好轉行,後來選上里長,他一直期望,能為樹下里的農地找回希望,他說:「希望能復耕,以後樹下里種的東西可以賣出去。」

彭金山是這4公頃試驗農地的代耕農,金融海嘯後,原本在竹科園區工作的兒子,因為不喜歡園區的上班模式,決定返家繼承父業,但土地的前景隱晦不明。彭堉柏表示,當地的灌溉水源來自頭前溪,經過香山工業區後,廢水排進來,於是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香山工業區內的民生和工業廢水也流進水圳

高鐵橋墩下的隆恩堰,截取頭前溪奔流的水,這些水不只提供農業灌溉,更是新竹市民生與工業用水的命脈,這樣的水作為灌溉水源,理當沒問題,但水圳通過新竹市區,承受了家庭廢水,最嚴重的是香山工業區,工業區內的民生和工業廢水,也毫無節制的流進水圳。

汀甫圳的牛埔溪支線,灌溉這片試驗田,水圳旁邊就是香山工業區,曾傳居里長常常用環保局提供的攔油索,來吸附水圳裡的油漬。他表示,白色浮油應該來自家庭,黑色油漬就是工廠排的,看得到還不至於污染嚴重,看不到的最可怕!

其實,在民國94年,香山又有8公頃農地淪陷,灌排兩用的水圳,讓農地陷入污染與整治的輪迴。水圳上方一根根不明水管,啟人疑竇,沒有公權力的新竹農田水利會,把可疑管線資訊提供給新竹市環保局,環保局表示,這些是民生廢水管路。

水圳上方不明水管啟人疑竇

我們在現場也看到,明明沒有下雨,雨水管線還是有排水跡象,這些水從何而來呢?推測可能是工業廢水,或是民生廢水。

道路側溝原本是要容納雨水,如今卻成為合法污染水源的途徑。新竹市環保局土污科科長蔡萬寶表示,工業區內只要是合法的工廠,都要向環保局申請放流水排放許可,廢水排到道路側溝,法律沒有禁止。

廢水從著道路側溝流進水圳,是環保法規的漏洞!在農地污染的重災區:彰化縣,環保局遍尋法規,找到了水利法78條之3,排放廢污水到排水設施,必須經過許可,才讓電鍍業者沒有漏洞可鑽,配合環保局的政策,以附掛管方式,把廢水拉到區域排水再排放。

彰化縣目前排放到道路側溝的工廠,都必須取得搭排許可,才能過環保局這一關。其實,道路側溝受理搭排的單位,可以考量廢水排放口以下,是否有其他用水標的,例如民生或農業用水,進一步要求業者,廢水要符合該用水標的需求。現行法規其實是有著力點,但重點是,政府單位是否有共識,把維護糧食安全,擺在前面。

水利法78條之3,排放廢污水到排水設施,必須經過許可

如今,新竹農田水利會不得不朝向尋找替代水源,來取代污染較嚴重的汀甫圳八侖支線。新竹農田水利會管理組長陳美嫦表示,目前正在尋求替代水源,作為補助水源,評估後,可能以打井抽取地下水,或抽取三姓公溪溪水補充灌溉。

新竹市環保局土水科科長蔡萬寶認為,灌排分離才是治本之道,全面灌排分離對政府財力負擔很大,如果是局部灌排分離,讓已經發生問題的區域,慢慢的改,才不會讓問題重複發生。

結實飽滿的稻穗卻不見得能收成

金黃稻浪,隨風搖擺,美麗的田園風光,一如台灣其他農村,但結實飽滿的稻穗卻不見得能收成,這裡是彭金山先生的田,與4公頃的試驗田並沒有相鄰,但也納入這次的計畫中。在民國101年,這裡檢驗出鎘米,雖然土壤合格,稻米卻超標。農試所研究人員採集了稻穗和土壤,帶回實驗室化驗,農地的命運會如何,得等待結果出爐。

收割機又在田裡來來回回,農家出身的曾里長沒有喜悅,只有滿心不捨,復耕計畫一路走來,他勞心勞力、協調大小事情,經過130天的等待,卻還是要面對稻穀銷毀的處境。4公頃的試驗田,33個坵塊,11個不合格,佔了1/3,稻米鎘含量超過法規上限0.04ppm。除了稻穀必須送到焚化爐銷毀,稻稈也不得外流,香山農地還是籠罩在鎘米陰影中。

籠罩在鎘米陰影中的香山農地

這些曾經污染的農地,農試所檢測的結果,土壤是低於管制標準5ppm的一半以下,也就是目前監測標準2.5ppm以下,卻還是種出了鎘米。這個結果令人憂心,台灣含鎘的農地低於5ppm以下,還有多少可能種出鎘米?

曾傳居不禁感嘆,這些米很可惜,一粒汗珠一粒米,為了這米,大家拼了命,也為了讓這塊土地得到活化,「但是,土地要活化實在是很困難」。

二期稻作的實驗正式展開,白色的石灰灑在農地上,調整土壤酸鹼值,接著再把氯化鐵均勻灑在農地上,把重金屬洗出來,過去以酸洗方式去除重金屬,對土壤傷害太大,農試所嘗試用氯化鐵來實驗,這個方法在日本也用過。另外,每個水稻品種吸附鎘的能力都不一樣,二期稻作選用台農71號:益全香米,因為過去農試所實驗了12種品項,台農71號對鎘的吸附能力不高,是理想選擇。

農試所嘗試用氯化鐵把重金屬洗出來

採土、採稻的實驗流程再走一次,二期稻作90%合格,10%是因為地主不願意用氯化鐵洗田,或距離太遠難以處理。試驗結果,香山農地仍然可以種出安全的稻米。農試所計畫主持人郭鴻裕表示,在香山這裡做一個示範,希望農民可以了解外在環境若是風險較高,可以經過選擇品種、土壤酸鹼度的改良,鎘濃度也許高一點,可以用氯化鐵洗掉一部分,農民仍然可以務農維生。

依照目前法規,食用作物農地的土壤管制標準,鎘是5ppm,監測標準是2.5ppm,污染農地必須整治到監測標準2.5ppm以下,但在試驗期間仍然種出鎘米。郭鴻裕表示,若是再把標準數值再往下降,可能要耗費百億到千億的整治經費,已經不是國家能夠負擔,或許可以跟農民談怎麼互利合作,協助他們改變作物,生產出合格的農產品。

曾傳居去年播種的蘿蔔,沒有驗出重金屬殘留

曾傳居去年冬季撒種的蘿蔔,今年收成後送去化驗,沒有任何重金屬殘留。

環保署計畫把監測標準往下降,提早啟動因應機制,環保署土污基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表示,未來監測標準往下壓到1個ppm, 1ppm到5ppm的農地,或許可以嘗試比較好的農業改善方法,避免種出鎘米。

全台農地中,香山農地屬於低風險污染地區,農試所試驗後,種出來的稻米也沒有問題,曾傳居就想,那種蘿蔔可以嗎?去年冬季撒了蘿蔔種子,採收後送去化驗,沒有任何重金屬殘留,於是開放給大家,歡喜拔蘿蔔,土地再度活化是他最大的欣慰。曾傳居表示:「我做里長最大心願,是給我們里民過更好的生活,有好的土地可以耕種。」

春耕季節又到來香山農地似乎已經撥雲見日

一年復始,春耕季節又到來,耕耘機在田裡來回翻土,香山農地似乎已經撥雲見日,找到未來,但污染的隱憂仍在,眾人齊心努力而復耕的農地能否持續,還期待政府相關單位,找到治本藥方。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