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比悠瑪──傳統工藝篇】從鼻笛工藝看見平和部落的未來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排灣比悠瑪──傳統工藝篇】從鼻笛工藝看見平和部落的未來

2014年04月13日
作者:黃冠銘

一段來自山林的笛聲伊嗚伊嗚地自屏東平和部落的八阿笠烏絲工作室裡悠揚傳出,演奏者雙手扶握著排灣族人代代相傳傳統樂器-鼻笛,在身體正前方以鼻孔吹氣的方式,娓娓吹奏著至今還留存於世的原住民古調。他是2011年榮獲文建會「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殊榮的謝水能老師,也是目前八阿笠烏絲工作室的主人。

彷彿在看著平和未來的謝水能

很久以前,平和部落,又名「比悠瑪」(Piyuma)部落,還在北大武山舊部落時期,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即只有男孩子才可以吹奏鼻笛,女孩子不行。而當時鼻笛最大的功用是求偶,男孩會到女孩住家附近,吹奏一些動人的曲調,如果女方答應的話,便打開家中的門迎接追求者。不過時至今日,這樣的傳統漸漸式微,鼻笛也不再僅限男性才可吹奏。

另外,有雕刻紋飾的鼻笛屬於頭目、貴族階級才可使用,一般平民只能吹奏沒有割紋的笛子而已。在八阿笠烏絲工作室裡頭還陳列著許多大小粗細不一的鼻笛,都是謝水能經年累月地研究鼻笛的成果。謝水能表示,竹子的每段節都可獨立拿來製成鼻笛,不過雕刻在鼻笛上的各種具象徵意義的圖騰,以及調整笛子音準的工夫,才是最需要工藝技術的所在。

Piyuma部落

而困難的地方不只有樂器的製作而已,一項更大的考驗隨著世代的交替而顯現出來。因為吹奏需要技術,需要花時間不斷的練習才可能掌握演奏的技巧,但部落小孩在升學的過程因為還要兼顧學校課業而逐漸忙碌,漸而放棄繼續練習吹奏的機會,讓鼻笛在傳承的道路上出現了斷層。

還好,高齡63歲的謝水能已逐漸將這項技術傳給兒子,也有其他部落青年加入延續鼻笛傳承火種的行列,讓流傳在平和部落已久的古老技藝,得以有看見未來的一天。而在閒暇時後,謝水能也被附近的國小,甚至是台藝大等大專院校邀請到各地推廣鼻笛文化,為鼻笛的延續在各地播下傳承的種苗。

八阿笠烏絲工作室一景

除了「鼻笛國寶」的身分之外,謝水能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分—貴族。在他的工作室裡頭,除了琳琅滿目的鼻笛,目光也很容易被放置在各角落的獸骨所吸引。在平和,部落族人除了外出求職的選擇外,還會藉由古老打獵的傳統維持生計,或者是依著就地取材的傳統生活方式,讓族人在面對新環境的挑戰時,還能繼續保有排灣族文化。例如當地壯年貴‧多樂門利用平和很常見的竹子,還有其它部落現有資源,如細竹管、軟木塞等材料,在家中成立一個工作室製作手工竹哨。

平和部落處處可見藉由傳統工藝弘揚排灣原住民文化的痕跡,而且另一方面還可以在保有傳統的同時,兼顧維持生計的功能,替部落的未來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平和部落的將來,或許就會像那段傳承幾世紀的鼻笛聲一樣,會悠揚地在山林間,繼續吹頌到下一個世紀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