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政策 環署經驗豐 出書傳承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公民參與政策 環署經驗豐 出書傳承

2014年04月08日
本報2014年4月8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相較於政府機關的各種審議程序,環保署的機制「算是非常透明化的。」環保署8日發表新書《保護環境的公民進行式─環境政策via公民參與》,副署長葉欣誠表示,過去環保署透過實踐了多種公民參與的方法,甚至有些失敗的,從而累積了許多成果,值得分享出來,因而有了此書的出版。

環保署發表新書 彙整公民參與環境政策的成果

此書介紹公民咖啡館、公民共識會議、專家代理會議等公民參與方法的操作原理、操作案例的過程與結果等。公民咖啡館曾應用於全國氣候變遷會議,公民共識會議則曾應用於綠色運具政策與廢棄物填海造島議題,都是國外行之有年的公民審議制度。至於專家會議,則曾應用於東山永揚掩埋場爭議、潮寮空氣汙染與霄裡溪廢水汙染事件中,用來釐清汙染事實與風險評估。

葉欣誠介紹,環保署近年發展的決策機制,可歸結為「公眾參與、專家代理」兩大精神,「公眾參與是一種基本的原則,專家代理是一種方法。」他認為,現在的社會是高度分工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能深入了解,因此透過公眾參與和專家代理,可以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呈現事實真相,讓溝通回歸理性與科學根據,讓大家都能滿意決策的結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建議,公部門一定要打開大門,否則必引來激烈的抗爭。另外,環境的未來變化,是青年和兒童世代要承擔的,因此,如何納入年輕世代的觀點,應是未來實施公眾參與機制也要考慮到的。

事實上,環保署所看重的「公眾參與和專家代理」,雖說是現在這個時間點發表,但其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有前署長沈世宏的意志在其中。2012年沈世宏接受本報訪問時,曾表明他所認為的公眾政策兩階段:風險評估、然後才是風險管理的價值取捨。而在第一階段的風險評估,任務是要把風險搞清楚、搞清楚的過程;而第二階段才是把根據事實去判斷、作出價值取捨和決定。

在當時的訪問中,沈世宏認為,過去第一階段的參與,較缺乏設計,常常光是為了「事實誰說了算」的問題,各方就吵翻天;因此,風險評估過程就要有公眾的參與,他所推動的「專家會議」,就是由權益關係人推派信任的專家,就事實層面進行釐清。

前段所述的概念,環保署已歸納在2013年出版的《讓專業為公眾對話》一書當中。此書與最新出版的《保護環境的公民進行式》兩相對照,則可全面認識環保署這套「公眾參與、專家代理」的實施模式。

針對《保護環境的公民進行式》,環保署提供100本限量贈閱,有需要的民眾,可於4月30日前,檢附貼足55元掛號郵資A4大小回郵信封1個並寫上收信人地址,寄至環保署綜合計畫處(10042臺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一段83號7樓)收即可。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