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停留、佇足──那些東海岸教我的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經過、停留、佇足──那些東海岸教我的事

2014年08月27日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在刺桐站牌等公車,期待著下一站到都蘭,我們會遇到什麼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關心東海岸環境議題,自2004年開始在全台各地以生態工作假期結合生態旅遊與保育志工行動。今年8月2至6日的雲遊山海工作假期,是我們首次嘗試「移動式」工作假期。

帶著從不同國家及台灣各地來的志工們搭乘公車在東海岸遊走,關心杉原、都蘭、比西里岸等地的開發與土地議題、向在地阿美族居民學習運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生態知識、並且親身參與生態保育行動,為守護環境盡一份心力。(本文建議搭配活動報導閱讀)

不只經過 更想停留

「大家走到每一個部落的時候,聽了他們的故事,新加入的朋友們也給我們很多力量」……2013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饒愛琴

去年(2013)春天,一群人從違法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現場台東杉原沙灘上出發,徒步往北走,想要到台北傳遞「來自花東的信息」。「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成員有阿美族、布農族、外籍新移民和白浪;我也花了9天一起走到花蓮,只可惜必須先回台北準備徒步行動的後續工作,無法親身走完這265公里的路程。

我們走不快,所以很多機會慢慢和路人、路邊民宅中的阿嬤、坐在家門口和朋友乘涼聊天的大叔們閒聊,聽他們說有在電視上看到我們,不好意思地收下他們熱情招待的點心飲料。大伙一天也走不遠,約20公里上下,沿著東海岸大約剛好前進到下一個鄰近的部落,晚上就由部落收留寄宿一晚,隔天清晨向主人道別暖身之後繼續出發向北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不同的部落各自訴說土地與文化流失之痛;有些已在這數十年間傷痕累累,急切地希望讓更多其他部落知道他們的前車之鑑、有的則近年才驚覺到外來龐大開發力量對環境與在地產生的壓迫。

在此之前,我因工作與學業關係經常往返東海岸,但多是直抵工作地點展開密集行程。而身為環境工作者,關心的開發案如同擴散的病毒在地圖上呈現為一個個醒目的紅色圈圈,刺眼地提醒著我們環境受破壞情況的危急程度。但直到親身沿著東海岸走了一程,以足夠緩慢的步調,看到路旁的花草和遠方的藍海、路殺的小動物和前方巨大的施工怪手、壯麗的山海一色變成水泥山海劇場預定地;聽著在地居民介紹他們心愛的家園以及他們切身的經驗,原本厚厚資料中的地名與開發案,這時突然成了鮮明的真人真事在面前會哭會笑。

此行收穫良多,得到了對東海岸以及土地議題的全新認識;充滿感激之餘,更不停反思是否有更多可以做的。終於在今年完成這梯全新形式的雲遊山海工作假期;比起單一地點工作假期,拜訪東海岸3個部落增加志工們對東海岸整體的認識、而相對徒步行動,延長在每個部落停留的時間進行文化體驗與志工行動。

因為佇足 開始認識

「導覽大哥用幽默的口吻說著部落的故事;都蘭是個很美的部落,對我而言不再是那個很遙遠、諧音像賭爛的地名了」……2014雲遊山海工作假期志工─林玉倫

除了透過親眼所見,體驗大型開發案對在地生態、地景、部落的影響。在杉原、都蘭、比西里岸停留期間,每個部落也安排了在地講師帶領部落導覽解說以及文化體驗課程;透過micekiw(阿美語:潮間帶採集)、敲打樹皮布、搓月桃繩、有機棉植物染等課程,讓志工們認識原住民文化中傳統生態知識對在地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累積的永續利用的知識。

感謝大廚兼樹皮布老師阿奇!大家都超喜歡自己親自做的樹皮布作品!

原來在潮間帶石頭縫隙中可以找到許多可食用的貝類、螺類,70高齡的日本志工也興奮地像孩子一樣邊走邊低頭,小心翼翼翻著石頭看看下面是不是藏著什麼驚喜。構樹的樹皮經過數小時細心及持續地敲打,可以成為能製成衣飾包包的材料。月桃則是「戲份最多」的植物之一,從用月桃葉搭配甲酸漿和血桐葉包裹的魯凱族傳統食物阿粨、用月桃葉鞘編織成的籃子盛裝香噴噴的東河包子、還有志工們學會後上癮了走到哪就搓到哪的月桃繩;都大大拓展了在都市生長的人們對植物利用的想像。

黃藤、竹子、白茅則給了志工難以忘懷的初次相識;他們的保育志工任務之一,是清理工作假期前因麥德姆颱風而倒塌的,去年志工們和在地長輩學習一起搭建的傳統茅屋。沒想到這茅屋生態廁所雖然地基傾倒,100%自然素材建成的整體建築仍完好無缺,志工們滿頭大汗地拆解,甚至發出了我首次在工作假期間聽到的「喝~啊!」獅吼,不斷困惑問我這到底是怎麼蓋成的,這麼堅固。這麼多樣可以利用的植物以及利用方式,都是多元文化中蘊含的傳統生態智慧。工作人員用心安排,讓志工們在行程中真實地體會到不同文化,以及我們因為海洋廢棄物議題開始實踐的拒絕塑膠成癮、無塑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阿粨無塑包裝又好吃!

親身經驗 深刻體會

「大海,我們對不起你…..」……2014雲遊山海工作假期志工─林思蘋

除了海岸線不當開發、廢棄物污染之外;過度捕撈所造成的生態浩劫也是海洋所面臨的重大危機之一。前兩項議題,透過親訪開發案現場、及執行淨灘與海廢監測,志工們親身體認了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情況。

過漁,則一向是我覺得相對比較難傳遞給大眾的環境議題。透過漁業模擬遊戲Fishbanks,志工們在工作假期第3晚於比西里岸真實上演了一場漁業資源爭霸戰。參與者分成數個組別,各自代表不同船公司,目標是藉由捕魚賺取最多的收益;每家船公司可以購買更多船隻,並決定要把自家的船派往遠洋或近海捕魚。

當遠洋漁業漸露乏態,我身為主持人遊走在各家船公司之間,開始聽到大家竊竊私語「近海可能還比較有魚,我們趁現在趕快再去撈一把」,「再賭賭看吧!說不定明年還會有魚….」和以往我主持的遊戲不同的是,這次的參與者彼此都已熟稔,玩起來非常直率,遊戲進行也格外激烈。

各家船公司都要努力爭取最高財富!當漁獲量下降的情況日益嚴重,船公司之間甚至彼此叫囂或哀號「都是那家公司把魚捕光的!他們的船最多」、「知道沒有魚了,我們也想轉型啊!」遊戲結束後(大家終究沒能力挽狂瀾,近海與遠洋的漁業都枯竭了;當初風光擴張船隊的公司最後負債累累),主持人介紹當前漁業資源耗竭現況以及保育行動情形—包括共有財的悲歌(名義上雖為共有,大家都有權取用,但由於不清楚每人可主張的權利有多少,因此往往竭澤而漁)、國際漁業約束力不彰、轉型及休漁輔導機制不足……等。此時,大家終於回過神來,驚嘆「我剛剛真的滿腦子想的只有自己要怎麼多賺一點錢!」最終嘆息「大海,我們對不起妳……」

比起「環保人士」講破嘴;親身體驗,可能更是喚醒大眾對環境的關心之道。

變動的環境 不變的理念

本次雲遊山海工作假期造訪的地點中,刺桐及比西里岸兩個部落都與協會有長期合作或駐點關係,都蘭則是初次合作。長期下來,我們也更緊密地與環境的變化連結。我初認識比西里岸時,部落內的頹敗老屋現已搖身變成為牆上有繽紛彩繪,可供志工住宿的溫馨民宿;但曾經的一片綠油油的農田為了因應大量的觀光旅館開發,成了巨大的自來水淨水場。

又是早起工作的一天,上山的路上看到了淨水廠工地,是為了因應大量遊客和渡假村開發而建的;本來,放眼望去都是綠油油的農田。

比我們年紀還輕一些的比西里岸青年,看著眼前的礫灘和水泥消波塊,描述小時候「一直到那~~裡都是沙」的沙灘,如何隨著一次一次颱風及大雨消失。杉原的居民憂心說最近越來越少看到海龜了,倒是注意到廢油隨著海水被沖到岸上。

都蘭的導覽老師站在突然中斷的雙線道路上說著曾經大型渡假村準備進駐,但遇到部落「阻礙」所以留下了一條半完工的大馬路的故事,接著帶大家拐進沙石小路到都蘭鼻,看到垂掛在懸崖上的樹和凹陷的路面,證明了海浪侵蝕海岸線的事蹟。

而正好在工作假期開始前,我們遇到10多年來災情最嚴重的颱風,這3個部落中最北邊,也是離登陸地點最近的比西里岸;我們過去搭建的茅屋生態廁所、休憩涼亭以及部落中的大型漂流木創作都遭到損壞,這又給了人們一個契機,重新思考更新更好的設計。也因這場颱風,帶回來了讓放暑假中孩子們開心玩著沙灘排球的沙灘;雖然大家都知道,下一個颱風來襲沙灘就可能消失。

面對自然界變遷的力量、人類開發的慾望;如何在這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實踐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並透過生態工作假期等各類型行動引入更多人,透過認識在地的文化、以及親身參與我們的生態保育工作,來累積對環境的情感,最終期望能激盪出更多守護環境的力量,是我們會持續思考及嘗試的。

作者

許惠婷

相信動物解放、環境平權,還有人的能動性。盡力實踐著零廢棄物蔬食生活,同時用筆和口希望更多人一起邁向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