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哈頓倒是有個地方可以看見真正的黑暗,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裡那幅梵谷繪製的「星夜」(Starry Night)。梵谷在1889年完成的這幅油畫,如果沒有被借出展覽的話,都會掛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牆上,每年吸引5000萬人前來一睹梵谷真跡。
某個星期六早晨,我就站在這幅描繪星星、月亮與入睡小鎮的畫作前,和值班警衛閒談,不時聽見他對從世界各地來訪的群眾重複「請勿使用閃光燈」、「請不要靠得太近」、「麻煩後退兩步」之類的勸告。我問他:「這幅畫吸引你的原因是什麼?」「看起來很美啊,表現的手法還不夠出神入化嗎?」
很多人大概也會抱持相同的觀點,不過我更在意這幅畫背後的故事。夜晚的小鎮上,幾戶人家的窗口映著煤氣燈黃橘色的光芒,上方是遼闊、旋轉,介於藍、綠之間的青色天空。這幅畫誕生的時候,地球的夜色還沒被人類逼進森林和海洋,在畫面深處、進入夢鄉的小鎮裡,看得出來沒有任何一盞路燈。
我想,大多數人或許都太急於詮釋這幅畫作了,特別是在看到奇幻手法表現的天空後,便認定當時作畫的梵谷,已經精神異常了。像是「梵谷與夜色」(Van Gogh and the Colors of the Night)的策展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畢沙羅(Joachim Pissarro)就不諱言:「作畫時的梵谷,好像一個宣洩無窮精力的狼人。」
當時梵谷的精神狀態的確有些問題,現代人又沒辦法親身經歷畫面上曾經出現在地球的夜空(沒有光害的夜空看起來真的比較接近畫作),因此「梵谷瘋了」這種說法,聽起來就更可信了。梵谷是用想像的方式創作嗎?當然是。當時梵谷只能根據外出時的記憶所及,在晚上回到聖雷米(St. Remy)的精神療養院後,完成創作。但梵谷想像的天空,仍是以真實觀察到的天空為基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每年5000萬名的遊客當中,看過相同天空景色的人,少之又少。「星夜」裡想像的天空,是以小鎮上看到的真實天空為範本;那時的小鎮可比我們現代社會的城鎮暗多了。換句話說,雖然這是一幅憑想像完成的創作,但是難道與現實毫無瓜葛嗎?
在我們這個年代,是的,不過別忘了,梵谷那個年代還沒有電燈。1888年,他在一封信裡提及之前走在南法海灘時所見的景象:在一片深藍色的天空中,有些顏色更深的雲朵,比平常作畫時的藍色顏料還要藍。還有一些顏色比較淺的藍色,好比銀河的亮藍色。星星在層次不同的藍色夜空中閃爍,發出綠色、黃色、白色、粉紅色的光芒,看起來比家裡的,甚至比巴黎的珠寶更耀眼。如果你要的話,可以把星星想像成蛋白石、綠寶石、琉璃石、紅寶石、藍寶石什麼的。
這段描述很值得現代人注意。首先,梵谷把星星比喻成巴黎的珠寶。至少在50年內沒有其他人會把夜空跟渺不相涉的巴黎珠寶聯想在一起。其次,不同顏色的星光?這是真的。即便在黑暗的夜空中,人的眼睛還是不太容易看出星星不同的顏色,因為眼睛的感光層有兩種吸收光線的細胞:視桿細胞(rod)和視錐細胞(cone)。視錐細胞能夠看出不同的顏色,但不會對光線的強弱有所反應;反之,視桿細胞可以分辨光線的強弱,但卻分辨不出顏色的差異。
當我們看見天上的星星時,通常是敏感度較高、不會分辨顏色的視桿細胞在發揮作用,所以我們看到的星星幾乎都是白色的,更何況我們很少長時間待在戶外、很少讓眼睛適應黑暗的環境,這還不提我們大多數人都住在光害把星光淹沒的環境裡,所以我們會認為不同顏色的星星是天方夜譚,是《巧克力冒險工廠》或《愛麗斯夢遊仙境》才會有的場景(再加上發了瘋的梵谷)。事實上,只要在夠暗的地方盯著星星看上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滿天星星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美感,可以看見星星發出紅、綠、黃、橘、藍等各種不同顏色的閃光。
甚至你還會成為梵谷的知音:「看見星星總是會讓人陷入幻想。」
夜的盡頭
作者:Paul Bogard
譯者:陳以禮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59588
難道這都是愛迪生惹的禍?
當年他點亮第一個燈泡時,人們大為驚嘆,但時至今日,過度的人工照明卻使夜晚亮如白晝,小星星不再滿天亮晶晶,夜行動物、昆蟲難以繁衍後代,揮霍用電讓地球愈來愈熱,炫亮的光線更引發失眠、神經衰弱與致癌危機。我們要如何面對過度的人工照明與光害?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