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型太陽能難發展:電價低、補助少、屋頂不是自己的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國小型太陽能難發展:電價低、補助少、屋頂不是自己的

2014年11月27日
作者:Nicholas Olczak(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現有補貼制度對開發商缺乏吸引力,導致中國未能達到小型太陽能發電設備發展目標。

香港太陽能發電設施。攝影:WiNG;來源:維基百科

北京一座倉庫70平米的屋頂上,分散排列著52塊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片規模不大的設備總共耗資6萬元人民幣(約合9700美元)並於2013年初正式啟用,而類似的太陽能發電設備正受到中國政府的倡導和鼓勵。所謂「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也就是接近電能使用地安裝的小型發電裝置,是減少煤炭消費、提高空氣品質的方法之一。

中國政策鼓勵太陽能發電 

過去5年中,中國政府確立了雄心勃勃的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裝置發展目標,並制定了​​補貼措施鼓勵人們安裝太陽能電池組。但到目前為止,相關工作並沒有取得明顯進展。

今年1月,中國國家能源局確立了到2014年年底新增800萬千瓦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能力的目標。但截至2014年中期,新增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能力僅有100萬千瓦。國家能源局的目標看來必將無法實現,而且近期也沒有跡象表明裝機量會有顯著提升。

大規模集中供電和小規模分佈式供電兩種太陽能發電模式相比,後者俱有很多明顯的優勢。與風力發電相比,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所使用的技術相對廉價,並且近期的技術發展又進一步降低了成本。此外,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是在電能需求量最大的白天發電,因此浪費也比風能發電要小。

「分佈式太陽能發電有很多優勢,」自家就安裝了屋頂太陽能發電設備的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領域資深活動人士袁穎(音)表示。「不僅安裝不需要佔用很多空間,而且也不涉及電力輸送方面的問題。中國的電力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而大規模的發電項目都位於中國西部。為什麼不把發電轉移到接近電能消費者的地方呢?同時這也可以減少發電產業的壟斷。」

政府通過發放補貼鼓勵太陽能分佈式發電項目,並承諾給予其每度0.42元(約7美分)的上網電價。綠色和平組織的屋頂發電系統日發電量約25度,不僅完全可以滿足自身需要,並且還有結餘可以出售給電網。

城市太陽能發展落後農村

那麼,為什麼還是沒有達到裝機目標呢? 家用太陽能發電設備在中國農村地區十分普及;家家戶戶屋頂上都裝上了用於發電或者燒水的閃閃發光的電池板。可問題是,城市中並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

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無法實現成本收益的平衡。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安裝成本仍然過高,而在目前的補貼體系之下,用戶要收回初始投資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CREIA)在201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一片面積1000平方米的住宅屋頂可以安裝發電量80千瓦的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由於設備規模小,安裝成本相對較高,總成本大約在72萬元人民幣(約合11.6萬美元)左右。

根據CREIA的計算,按照目前中國的電價和補貼,這樣的發電系統需要花費11年時間才能回收初始投資,因而這樣的項目在經濟上失去了可行性。

「規模太小,導致經濟回報不高。」CREIA的政策研究負責人彭鵬(音)表示。「加上還需要安裝變頻器和其他設備,總的安裝成本會更高,但補貼額度還是一樣的。」而其他國家是通過為小規模太陽能發電設備定制補貼計劃解決這個問題的。

「德國對小規模發電設備的補貼額度與大規模發電設備不同。美國的居民用電價格高於工業用電價格。」她說。

電價低廉 何必自行發電

城市小型太陽能發電設備在中國普通居民中間未能普及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居民用電價格仍然相對低廉,平均只要0.4元每度(約合6美分)左右。這樣的價格使得城市居民沒有自行發電的動力,而且他們即便把剩餘電量賣給電網也賺不了什麼錢,畢竟上網電價只有0.42元。

「美國的居民發電市場目前蒸蒸日上,」城市綠色能源業務發展經理羅西·皮德考克表示,該公司專業提供綠色能源解決方案。「這一塊業務盈利豐厚,很多企業都爭先恐後地要抓住居民太陽能發電市場的機遇。」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很多第三方企業為城市居民安裝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而中國市場的定價結構卻阻礙了相關市場的發展。一般情況下,第三方企業以低於大規模電廠的電價獲得市場份額。

「居民太陽能發電市場在中國基本不存在,因為居民用電價格極其低廉。當前用電成本是決定發電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的最大驅動力。」皮德考克說。

還有就是中國高層建築樓頂空間的所有權問題。在中國,大多數居民和很多企業都是租戶。建築為集體所有。「很多企業都不是所在建築屋頂的所有者。」袁穎說。

皮德考克也認為,這會阻礙企業安裝分佈式太陽能發電系統,或者與城市綠色能源這樣的第三方機構合作。

「如果一家商店只是在商場裡租用了一塊場地,那麼無論他們安裝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的意願有多麼強烈都沒有意義,因為他們沒有權利那麼做。」她說。最基本的條件是,企業必須擁有其所在建築的產權,並且有信心在太陽能發電設施的生命週期中可以繼續保有該建築的所有權。

另外一個限制分佈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發展的因素就是融資困難。由於政府推出的太陽能示範項目時限已過,想要參與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製造的企業必須自行尋找資金來源。這一點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困難。

正如彭鵬所說:這些企業無法獲得所需的資金「是因為跟其他行業相比,太陽能發電產業風險太高,而回報較低。」

調整政策 突破發展阻礙

彭鵬說,出資人之所以會認為太陽能發電產業風險高,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辦法對項目進行評估。中國沒有全國通行的太陽能企業標準,因此銀行和保險公司缺乏評估企業品質的框架,而行業發展初期一些低品質項目已經在出資人的心中留下了不良的印象:「比如金太陽那個示範項目,很多電池板根本沒法工作,所以出資人對於電池板的品質沒有什麼信心。」

「我們需要建立起品質標準系統。」她說。

不過,國家能源局今年9月已經推出新政,幫助太陽能發電投資者保住他們首要的市場。「如果太陽能發電廠的客戶選擇退出,那麼電廠可以選擇以一元的上網電價將生產的電能賣給國家電網。此前,如果電廠將電賣給電網只能拿到0.4元的上網電價加上0.42元的補貼,但是現在卻可以獲得一塊錢。也就是說最低迴報已有所提高。」彭鵬說。

政府在不斷調整政策,以便打破阻礙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設備發展的壁壘,鼓勵更多人安裝分佈式太陽能發電裝置。

綠色和平組織的袁穎認為,如果政府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太陽能發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可以實現的。「在風能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是確立並落實了相應的扶持政策,發展並不是不可能。」她說。「如果政府能以同樣的方式推動分佈式太陽能發電產業的發展,那麼目標再高也有望實現。即便是總裝機量達到1億千瓦我也不會覺得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