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認為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並不豐富,因此不重視城市生態的營造,但是真的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樣性才值得我們重視與保育嗎?在城市中能不能也營造出生物多樣性呢?未來城市的面貌,邀您跨越疆界,一起來想像。
根據統計,城市的面積僅占陸地表面積的3%,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卻占了整體用量的75%,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占了全球年度總排放量的80%。此外,城市的擴張也改變了生態系統與環境的地景地貌,例如:自然地面積減少、水資源惡化、生物被迫改變棲息地等等,進而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預估至2030年,全世界將有超過17.5億的人口移居至城市,若依循現有的生活方式,未來地球資源的耗竭著實令人擔憂。由此可知,我們必須發展出一套永續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如此才能為我們的未來及下一代打造宜居的城市,並且調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而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城市規劃,將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事實上城市中已藏有許多充滿生機的綠空間,因此在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首先應盤點城市中已存在的綠地,接著可從地景尺度、棲地尺度及美學等三個面向進行規劃設計,在此分別說明如下:
地景尺度的設計
假想我們也像齊柏林一樣從空中看城市,映入眼簾的將會是高樓大廈林立的商業精華區、群聚的社區大樓、私人花園、如同綠寶石般的公園、微微突起的山丘、蜿蜒流過的溪流、浪花拍打的海岸……等,這些「鑲嵌式的區塊」構成了城市地景的豐富面貌。每一個區塊,皆有適應該環境的生物棲息,但隨著城市範圍的擴張,擁有自然特色的區塊逐漸被切割,破碎化的區塊面積愈來愈小,無法再支撐該棲地的生物生存時,生物多樣性則將流失。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除了盡可能保留大片的自然區塊,也可以將具有相似環境因子的區塊一個個串連起來,例如:行道樹、綠屋頂、綠牆、綠籬等人工綠帶,甚至是環境中原有的山丘與河川等,藉此讓生物在不同的區塊間移動,增加生物棲息空間並提高生物多樣性。
棲地尺度的設計
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條件,將愈多樣化的棲地融入設計與規劃之中,愈能提高生物多樣性,例如在公園中建造水域生態池,不僅有水生植物可供觀賞,也可提供水生昆蟲棲息、吸引蜻蜓等不同動物的造訪,並且調節微氣候。
若是沒有機會營造新的棲地,也有一些簡單的小撇步來提高棲地的異質性,例如當大樹死亡後形成了枯立木,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之下,可保留以提供啄木鳥科的鳥類(如:五色鳥)使用;若有伐除的樹木殘枝殘幹,亦可擺放遮蔭處請真菌、微生物、無脊椎動物擔任清道夫,不僅省了人力運送成本,也提供生物多樣的生存環境。此外,別忘了家戶陽台、頂樓、窗台、門前小角落也都可以營造微棲地。想像一下,當你種下一棵柑橘後,也許就有蝴蝶來造訪你的窗台!
城市生物多樣設計三元素:美學、變動、五感體驗
對於「美」的事物,人們總難以抗拒,因此在設計城市生物多樣性時,可以兼顧「美感」以及季節、空間轉換所帶來的豐富五感體驗,如:可觸、可觀、可聞等方式。善用生物多樣的美學價值融入城鎮規劃中,不僅可讓人們感知自然資源提供的多元服務,以最實質的方式呈現與傳達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和價值,進而形成人與生物和平相處的生活模式。
在城市中除了耳熟能詳的綠屋頂、綠牆設計之外,還有其它有趣的生物多樣性設計案例,在此介紹其中三例:
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在城市隨手享用蔬果大餐
我們都知道糖果屋是一座用糖果餅乾打造的屋子,好吃的甜點隨時可以從屋子中拿下來吃,想到這兒,不管是大人或是小朋友們一定都很興奮。如果今天城市的綠地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提供源源不絕的蔬果,那是令人多麼開心的一件事!沒錯,這就是「可食地景」。
城市的綠地除了觀賞和遊樂的使用功能之外,還可以提供食物來源,當我們在單調的草皮上,仿自然生態系統種植香草、蔬菜、果樹、野菜...等可食用的植物之後,不僅豐富了景觀,還可採摘來食用,縮短食物里程、減少碳足跡,經由妥善管理確保食物安全後可供養更多家庭。目前在台北的寶藏巖、福和橋下永和社大溼地教學生態園、泰和里等地區的社群已在城市中實踐可食地景概念。有機會不妨造訪一下吧!
手作步道:還給人與自然共享的安全道路
台北為一盆地地形,周圍丘陵環繞,提供了大眾於週末休憩的好去處,但是早期在修築郊山步道、公園步道時並未考量周邊自然環境特色,缺乏因地制宜、以使用者經驗為出發的設計,因此所修築的步道多為水泥步道、柏油步道、輪胎步道以及無適當級距的木棧道等等,不僅阻絕生物移動的通道,大眾在步行使用時也不覺得舒適。
因此,千里步道協會採用了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的「手作步道」概念,經由調查城郊、公園內的步道系統,蒐集地質、自然生態、地理、人文、現地資源等多面向資訊後,再針對各地特點評析設計工法,集結社群力量,共同以自然工法維護、修繕步道。此一細膩的作法,不僅改善原有步道的缺點,也營造了人與自然生物可和平共享的空間,例如在福州山公園內的櫻花道,即是一個範例。
生態房子(Eco-housing):我家也是你家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及聯合國人類居區規畫署(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UN-HABITAT )為了因應未來都市擴張問題,自2013年起推展為期3年的「生態房子計畫」(Eco-housing project)。
生態房子指的是考量房子的整體生命週期,以永續發展的思維進行設計,這看似是近年才受重視的新概念,事實上在人類早期生活卻已經遵循此一概念來打造舒適且低度環境衝擊的家屋,只是這樣的概念今日已式微甚至消失。斯里蘭卡的Damniyangama生態村的生態房子為UNEP及UN-HABITAT推展的示範計畫之一,在建造房子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在地素材,採用被動式風冷技術、太陽能發電、生物分解廢物、屋頂集水系統等對生物多樣性低度衝擊的設計。
由於建築可視為城市區塊中的最小單元,除了生態房子的低衝擊設計手法之外,積極以「我家也是你家」的概念,推廣友善生物多樣性的建築,可發揮更大綜效,在城市中創造生物多樣性的無限可能。
雖然前述提供了許多可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設計面向與案例,但在城市中保育生物多樣性並非只能透過新增「綠色」硬體設施或是營造新的景觀才能達成,若一味以建設思維來打造棲地,反而可能會讓原本的自然環境流失,因此應以活用現有空間為主。此外,使用城市空間的各種利害相關者,例如:商業區的商家、社區大樓的住戶等,也決定城市的發展面貌,引導與促成群體共同參與討論及規劃設計為行動的重要一環,當「人」及社群實際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才能生生不息。
※本文與BiodiversityX同步刊登
※ 「X」即「Cross」,我們將其意表為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交會處是無所不在並息息相關。而BiodiversityX文章將每兩個禮拜於生物多樣性專欄中刊登,告訴您生物多樣性其實就環繞在我們的生活中,請您密切鎖定【Cross】系列文章,期待我們一起從周圍的小細節體驗生物多樣性的奧秘及重要!
【Cross系列】系列文章
- 政府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刻不容緩!
- 保護生物多樣性 與你我健康大有關係
- 消失的自然 神農也感嘆
- 生物多樣性的流行解碼
- 孟山都:華麗謊言的背後
- 生物多樣性最懂你的心
- 我畫上大自然死亡的妝
- 您是具有永續經營智慧的企業領袖嗎?
- 散播傳染病 人類是關鍵
- 自然界中的斷背山:動物的同性性行為
- 我家也是你家:友善生物多樣性建築
- 企企,環教走! 環境教育初心者修煉之章
- 海上的自然方舟─ ─島嶼生物多樣性
- 決策納入自然資本 助你趨吉避凶
- 全球化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 葡萄酒與生物多樣性的跨界共舞
- 可愛?有用?什麼是保育的理由?
- 保護環境生物多樣性?給我一個理由
【參考資料】
- UNEP: Global Initiative for Resource Efficient Cities
- Aysel, U., and Nasim, S. (2013) Urban Landscape Design and Biodiversity. 《Advanc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ISBN 978-953-51-11672
- UCD Urban Institute Ireland (2010) Urban Environment Project.
- 上下游新聞市集:都市游擊7 拓展可耕地,替城市包便當
- 大地旅人:羅斯福路可食地景營造
- 蘋果日報:懶人農夫找鎖眼菜園
- Peopo公民新聞:福州山手作步道 讓大地深呼吸
- Youtube:就地取材極簡風 生態房子可移動
- UN Habitat introduces three year green homes project
- BiodiveristyX:我家也是你家──友善生物多樣性建築
- Mark, H., Will, A., Colin, M. (2011) Conserving urban biodiversity? Crea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only the 1st step.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0(4), 36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