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美濃大地震,造成台南市永康、歸仁等地重大傷亡,根據台南市政府統計,截至14日,震災共造成台南市116人死亡,其中114人為維冠大樓罹難者;國內農損則約達新台幣1億7000萬元,大多集中在畜牧業。
這場地震發生於6日凌晨3時57分,芮氏規模6.4,震央位於高雄美濃,但傷亡最嚴重發生在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除了災害成因、建物和土壤液化需要持續探討,也帶出諸多台灣災防體系的弱點、以及都市更新相關的話題。
隨著維冠大樓最後一名罹難者在13日送出,救災告一段落,重建工作才正要開始,如何重建?是否要比照九二一震災訂定「台南震災特別條例」?也正在政院研議當中。
206美濃地震,以台南市安平區的維冠大樓受災最維嚴重。攝影:郭志榮。
災害成因:「場址效應」與「雙主震」
根據維基百科整理,本次地震是繼921之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並造成有史以來最多人因單一建築物倒塌而罹難。震央位於美濃、深度16.7公里,震央周邊的災害並不大,災情最嚴重的地區為台南市,除在歸仁區有2人死亡,其餘114人均於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中。
中央氣象局說明,地震發生的斷層,是美濃地底下未被中央地質調查所標記的「盲斷層」,但震波力量是由東往西北方向錯動,造成台南受災最嚴重的原因可能與「場址效應」有關。
中央大學地震學專家馬國鳳則在臉書說明,此次地震維「雙主震」,「第一地震為東西向,第二事件為靠近台南附近的南北向斷層。地震主要災害在台南區域的成因,為此第二地震。 其僅離台南5公里(深度可能極深至約30公里,還在分析中)。此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餘震在台南區域,而非主震的美濃一帶。」
對此氣象局則回應,「此起地震由美濃開始,往西北(台南方向)破裂,破裂的時間、地點都很接近,不易單獨定位…尊重學者研究」。
土壤液化危機 行政院一個月內公布潛勢資料
震災後,台南安南區發生土壤液化。攝影:李慧宜。
自由時報報導,這次地震造成台南多處土壤液化,導致建築物傾斜、龜裂,台南市長賴清德表示,初步統計,震後已有84件建物列為紅單,可能還會再增加,而受損房屋數則超過400戶。
早在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土壤液化的議題就受到注意。當時芮氏規模9.0的強震,讓東京迪士尼部分填海造陸地區發生土壤液化。當地32名居民以「未做好萬全的防止土壤液化措施就賣屋是違法行為」為理由,集體要求建商賠償7億日圓。
台灣在921地震時,土壤液化也造成眾多災情。其實,台灣很多地區位在土壤液化的敏感地質,台北盆地、蘭陽平原、嘉南平原、彰濱平原區、高雄台南屬於沖積平原,是土壤液化的潛勢區,尤其是填海造陸的工業區,包括六輕和彰濱工業區等,其實都是高風險區。
2012年,成大土木工程系特聘教授陳景文研究高雄甲仙地震造成台南新化土壤液化噴發,發現是過去很少被注意到的粉土層。過去對於粉土層與地震間關連的研究相當少,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兩年前甲仙地震達6.4級,是當地有紀錄以來最強震,新化雖只有5級多,卻造成多處泥泉噴發,因地點在農田中,並未受到太大的注意。
去(2015)年11月,土壤液化的問題再次被提及。自由時報報導,北市議員汪志冰在議會總質詢時指出,北市府2002年、2004年委託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全市有多達16處「土壤液化警戒區」,若宜蘭外海或新城斷層發生七級以上地震,這些區域將有700棟以上樓房全倒或半倒,人數傷亡及財產損失難以估算,但市府早有這些資料卻不公開。經過這次南台強震,北市工務局長彭振聲承諾,半年內報告就會出爐,屆時會公布區域和解決方式。
然而,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系副教授盧之偉投書媒體指出,檢核此次受災區域,地震後真正發生土壤液化的區域只有一處,也就是台南市溪頂里,而其他嚴重受災區,卻未見土壤液化發生。因此盧之偉認為,把土壤液化潛勢當作是都更依據倒是不完整的,建議應以更精良的計算與試驗技術針對土壤液化對建物影響進行詳細評估,方能更有效地進行判斷與執行都更。
據聯合報報導,行政院院長張善政14日則表示,將在一個月內公布國內土壤液化潛勢區域,讓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區的全台民眾了解,並事先防範。
地震高風險期 做好防災準備
當地震無法預測,可能發生的地點又接近都會區,重要的是隨時要有地震來襲的準備。去(2015)年中央研究院即提出《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提出三項口訣,「房屋不能倒、生命要確保、社會機能不能停」,以及「提升老舊建物整體耐震能力」、「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整合與應用」、「強化大量收容、疏散避難及返家支援」、「提升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之能力」、「地動及其衝擊損失之評估與模擬」以及「災害防救認知、學習推廣與實地演練」等六項建議。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這幾年台灣一直處於地震高風險期,強震還在醞釀中,民眾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避震防災準備。
未雨綢繆之時,若能重建過去強震歷史,一窺地震周期,或能解開謎底,增加逃命避災機會。媒體報導,台、美地質學家聯手合作,發現「珊瑚」竟然是天然的地震紀錄器。透過珊瑚礁的化石採集,分析鈾釷定年,就能重建過去4000年來,發生在位於西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超級地震歷史。研究團隊表示,對於同屬板塊碰撞帶、地震頻繁的台灣,或能提供研究參考。
是否訂定重建特別條例 政院持續討論
維冠大樓在13日挖掘出最後一位罹難者遺體,第一時間救災的工作已告一段落,而重建工作才正要開始,不論是住宅重建、生活重建,都須要政府團隊結合民間力量,持續投注心力,也出現了是否需要設立特別條例的討論聲音。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行政院長張善政14上午召開「0206震災優先處置事項研商會議」,中午由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召開記者會表示,行政院將設置「0206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由副院長杜紫軍擔任召集人;而18日前會決定是否設立特別條例,目前先以921震災特別條例、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原有措施,擇優放寬補助。
而重建經驗豐富的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透過臉書提出建議,他認為「要先審視災情是否大到無法以『移緩濟急』的方式籌措經費因應,因為特別條例就會跟着特別預算,有特別預算就要舉債…再來,檢視一下災情復建和受災者需求有哪些是無法可解決的?是透過簡單修法因應?還是要複雜到另立特別條例?」針對災民背負的貸款壓力,他認為解決之道在修改《災害防救法》。
【相關文章】
- 【南台強震】防災型都更是解藥? 重點在防災,不是都更!
- 【南台強震】學者:台灣未脫離強震威脅 隨時做好防災準備
- 重構地震史 台美學者聯手解讀珊瑚礁
-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九二一震災重建委員會提供)
- 921十周年專題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地震相關報導】
- 2008-防震建物 、2010-地質風雲 、2011-台灣大震之前 、台灣大震之前-高風險區 、台灣大震之前-核電危機 、2013- 變形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