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由國人自行設計、製造及施工的海氣象觀測塔於上(4)月16日開始回傳即時監測資訊。這座位於彰化王功外海6公里處、高97公尺的觀測塔,所測得的海浪、風向、風速等,未來將提供台電離岸風機設計與施作時所需數據,並可用作營運期間的發電量評估。
國內離岸風機的發展預計於2015年完成海氣象觀測塔、2016年完成示範機組、2030年達到800架離岸風機。不過,台電負責將離岸風機的相關產業在地化,海氣象觀測塔也全由國人製造,進度因此略為延後。示範機組部份,因涉及向中國買測試機與《海岸法》審查,進度預計延後三年。
台電國產海氣象觀測塔。攝影:陳文姿。
國人自製海氣象觀測塔完成 資料將用於離岸風機
台電公司未來15年將投入4200億元發展再生能源,其中3300億元用在離岸風力發電。目標是2025年離岸風機裝置容量達1.GW(=100萬瓩),一年可提供65億度的電力。其中,第一期計畫將先設置22部風機,並於2019年底商轉。
離岸風機設計施工前,須先完成海氣象觀測塔,以蒐集風速、風向、氣壓、太陽日射量、海浪等氣象數據。歷時11個月,這座由國人設計、製造及施工的海上觀測塔終於今年1月初完工,4月開始傳回監測資料。
第一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離岸風力主軸專案計畫召集人林大惠表示,監測數據有兩個目的,一是設計施工期間,據此選擇機組、設計最佳支撐結構、配合海況計畫施工;二是營運期間,可據此估算發電量,以調配電力。
負責監測資料的成功大學團隊工程科學系助理教授吳毓庭表示,過去台灣缺乏海上的監測資料,這些數據都非常珍貴。但目前資料量太少,還不足以提供分析。
帶動產業在地化 短期痛苦長期未必不划算
國內預計在2030年達到800架離岸風機,裝置容量4GW的目標。前期示範計畫由福海風力、海洋風力與台電三家公司負責,台電進度落後,原因之一在於台電負責產業在地化的任務,以帶動國內機械零件、技術、海底基礎、海事工程、施工船舶等周邊產業的發展。
台電海氣象觀測塔團隊由中鋼、宏華、宇泰工程、台電負責硬體建置,完工後由成大負責海象監測儀器。是首座由國人自製的海氣象觀測塔。
台電公司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表示,這是國內團隊第一次進行海上施工,經驗不足。此外,施工船需要改裝,國內又僅此一艘,進度略為延遲。不過,這些設備、技術、經驗、與工作船都可運用在後續離岸風機的設置。
台電負責帶動周邊產業鏈在地化,陳一成表示,初期成本雖高,但離岸風機未來有很多維運需求,如能在地補充零件、在地維修、不用處處仰賴國外,長期成本未必不划算。不過,他也擔憂周邊產業未能及時跟上,導致進度延後。
兩示範機組在地化不順利 待《海岸法》公聽會後才設置
台電原先計畫先設置兩部示範風機,4月卻被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踢爆測試機是從中國進口,技術移轉也沒談好。恐怕貼了台灣製的標籤,關鍵零組件卻都是中國製。兩部示範機組最後停標,將併入後續20部風機再招標。
除此之外,台電的離岸風機計畫於去年11月申請籌設。由於海岸管理法已於去年2月公告,程序上須先辦理公聽會,再送內政部審查才能設置。相對於其他兩家離岸風力公司的示範機組今年就可完成,台電預計要到2019年底前示範機組與其它機組一起完成。
台灣離岸風力發展目標,目前有三個示範進行中,預計2015各完成一部海氣象觀測塔,2016年各完成2部示範機組,2020年完成示範風場,預計容量320百萬瓦。圖片來源: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計畫辦公室(CC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