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廣邀民間參與制定「能源轉型白皮書」 從能源治理量能到減煤路徑 無所不談
2025年非核家園,要讓發電結構從燃煤40%、天然氣30%、核能20%調整到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在這場只剩八年時間的超級障礙賽,看見重重卡關的風能跟太陽能,卻不見有力的政策突破;看見不知所以的節電宣傳,卻不見智慧節電的長期目標;看見政府試圖啟用核電機組,卻不見前瞻的綠能建設。民間著急了。【註1】
本報特別專訪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與副主任黃佳鈴,從耳熟能詳卻但作法卻嫌老套的節能宣傳談起,到綠能政策的繁瑣與緩慢,我們想了解,目前政府面臨的瓶頸是在哪裡?在疲於趕進度的過程中,可能帶來新一波的轉機與創新突破嗎?
最後,我們要問,長久以來白海豚與海上風機、野鳥與溼地太陽能、農地種電等各種綠能發展與環境生態間的取捨與衝突,政府的界線畫在哪裡?綠能發展下生態是否只能讓步?
節能要創意跟智慧 「酷涼分享」被批白癡 行政院說分明
政府力推太陽能二年計畫、風力四年計畫,六月新推出的節能政策卻是僅四個月的「節電大作戰」?環保團體失望政府長期看低「節能」的無限潛能,但也有民眾認為,政府就應提供足夠電力,叫民眾「到賣場吹冷氣」實在荒謬。
對於行政院最新推出的「酷涼分享」引來譏評,被批盡出白癡點子,林子倫感到惋惜。他說,這政策日本京都也有先例,在國外,天冷時彼此也會共享暖氣,長久以來「能源共享」的觀念加上創意的做法,卻受到誤解,這可能是溝通上的缺失。
林子倫表示,政府針對民眾、住商、工業都有不同節電政策,例如旅館與賣場禁用鹵素燈具及工業鍋爐馬達補貼汰換等,但這類訊息一般民眾不容易接受到,才會以為政府只要求民眾節電,卻忽略用電大戶。
林子倫預告,2017年中就會推出長達三年的節電計畫。這個橫跨中央與地方計畫將延伸過去的「自己的電自己省」節電計畫,讓地方政府加入能源治理的布局。
中央放手 能源量能布局地方
「自己的電自己省」是能源局2015-2016年推動的節電計畫,當年計畫一推出即被民間團體大加讚許,視為地方能源治理的首次重大突破。民間甚至組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到各縣市協助並評比,希望推政府一把,但計畫僅一年即告結束。
「不是不繼續」,曾協助民間聯盟分析評鑑的林子倫說,當時有很成功的縣市,但也有失敗經驗。「有些地方沒有人力,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中央給錢也沒有用。」
黃佳鈴說,縣市政府沒有對應的能源主管機關,只能將任務轉給環保局、經發局、建設處等單位,相當於只有0.5個非專職的人力。為避免重蹈覆轍,這次三年節電計畫推出前,就先推動地方的量能建構。能源局2017年開始協助地方成立綠能辦公室【註2】,而屏東、彰化、雲林的綠能辦公室也已成立。
能源轉型任務龐大 中央行政量能也面臨瓶頸
剩下八年的能源轉型期程,節能要做,但綠能建置趕得上嗎?記者在公聽會上,見過太陽能廠商拿著厚厚的申請文件,抱怨程序冗長;離岸風機廠商也有包括漁業補償、環評、航港局、國產署,多達15個以上的關卡。《電業法》修正過後,子法卻還沒出來,綠電業者等著進場,而緊接著上場的還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民間著急要政府拿出辦法,政府急不急?
「急,非常急。」林子倫說,但是,許多關卡還是不能退讓,例如違建屋頂設置太陽能,只能修正部分條件,不可能全面大赦。
黃佳鈴指出,確實很多人詬病申請程序的繁瑣,這部分需要再檢視並簡化。但另一個問題是,整個能源轉型的任務太過龐大,以能源局現有一百人的編制來完成實在困難。
黃佳鈴說,長期要擴充能源局人力或是提升層級都涉及政府組織改造,但是人力的問題要趕緊處理。短期間內只能先清查經濟部及核研所內的缺額,以簽核的方式先借缺額給能源局。
人民就是能源 但高喊「我願意」卻是如此困難
政府人力不足趕進度,台灣有熱情的民眾與團體想幫忙卻困難重重。從2014年起,一人一千瓦、綠點能創、綠電合作社、公民自主發電等公民團體,都想著帶領民眾加入國家綠能大計,但老實說,政策並不友善。以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為例,為了建置太陽能辦公室,從申請裝設太陽能前置作業到竣工備查就超過八個月。讓民眾更容易喊出「我願意加入綠能」的政策在哪裡?
林子倫坦承這方面確實被忽略了,過去為了衝高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重點大都放在大型業者,「這一點應該有所轉變,我的想像是80/20」。林子倫說,80%由大型業者來負責衝量,20%讓民眾參與有感。
就產業來看,林子倫分析,因為躉購制度的改變而讓中小型業者出現生存的空間,他們更願意協助一般住家與民眾加入綠能市場。林子倫承諾,政府也會構想一些套裝方案,並建立更友善的機制,讓民眾參與綠能更容易。
至於民眾的政策參與,林子倫預告七月份將展開「能源轉型白皮書」會議,這系列會議將是各界一起對談的好時機,從能源治理量能到減煤路徑,「沒有什麼不能談」。
前瞻的綠能在哪裡? 沙崙綠能作為綠能發展先驅場域
林子倫是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中爭議問題及處理機制計畫主持人,現在進入行政院擔起部會間協調的角色,長期負責溝通,最常遇到的問題,林子倫說,是「法規」。
太多法規與各種障礙,甚至好幾個目標是矛盾的。法規的修改進程、政策的策略跟步驟,政府速度趕不上民間期待,不過,他強調:政府的決心跟民眾期待的方向是一致的。
既然人力、法規都趕不上,有沒有可能靠著前瞻基礎建設趕上經費缺口?這也是民眾的期待,不過,前瞻綠能建設卻讓人失望。饋線併網不足、卡關的智慧電錶以及節能等都未被納入。
黃佳鈴解釋,實際上智慧電網、智慧電表基礎設施(AMI)都已列入規劃,但由台電預算處理,而節能則放在能源局年度預算中;未納入前瞻特基礎建設的原因,是預算類別不同,並不代表政府不想做。
林子倫也澄清,提出後受到環團批評的「沙崙綠能科學城」,事實上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工業區」,因為其中並不會建製造廠,而是綠能研究實驗場域。大家常常質疑綠能達到20%時會造成電網的不穩,這類疑慮都會在沙崙先做測試,並測試儲能及併網,找到解決方案後複製到全國,如此才能確保綠電不停地往前走。
棲地倒底在哪裡? 生態的「科學證據」由農委會認定
台灣地狹人稠生態資源又豐富,海上風機的設立牽動著白海豚生存;濕地光電影響野鳥棲地;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則有破壞珍貴藻礁之嫌,幾乎每項能源轉型工程的背後,都有生態環境的問題。能源轉型會犧牲生態嗎?政府如何畫下一條界線?
林子倫說,白海豚一定要保存,優良農地絕對不做光電,濕地光電設置避開鳥類棲息熱點,這些都是明確的政策。現在的難處是:棲地範圍在哪裡?
不同學者、不同民間團體有不同的棲地認定範圍,鳥類棲地也會隨季節、水位變動,範圍畫定之後,會不會又有變化?這些都是棲地認定的考驗。黃佳鈴說,認定必須本於科學證據,農委會作為主管機關,希望由農委會出面做最後確認。
有時間壓力嗎?黃佳鈴說,以離岸風力為例,廠商需要二年時間才能拿到風機的籌設許可跟施工許可,這段期間白海豚棲地要改快劃設清楚。
另一個時程緊急的就是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管線經過桃園藻礁的問題。桃園藻礁是國寶級地景,還是已經被泥沙堆積而失去生態功能的地方?雙方還是各執一詞。
林子倫說,藻礁的認定留待給地方政府跟專家。但從2025年天然氣要達50%的能源轉型目標來看,時間壓力很大。無論是改到台北港跟台中港,都有管線路線與容量上限的問題。重新另選地點也會延宕時程。對飽受空污所苦的中部民眾而言,這代表減煤時程的延後。
林子倫對減煤時程抱持開放態度。他說,七月上場的「能源轉型白皮書」討論就是個公開討論的場合,如果民眾都可以接受減煤時程延後,政府也會接受。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或許大家也能離開這個困局。
危機到轉機 尋找綠能再創新生態的可能
綠能將帶來生態浩劫嗎?林子倫提醒,將問題都歸咎於綠能很容易,但以白海豚來說,近幾年在沒有風機的影響下,數量已從九十幾隻銳減到六十幾隻,這原因應該趕快找出來。
林子倫說,也有學者提出,漁船的底拖網跟流刺網影響海洋環境與食物來源,有沒有可能因風機架設減少漁船反而讓海洋環境更好?甚至形成海洋牧場?這都是可能。在此同時,如何避免打樁造成傷害都是必須考量的。
黃佳鈴說,政府目前的策略是讓綠電不只發電,還要多元化。除了帶動相關產業,也要重視造型與設計,希望可以帶來當地觀光收益。在野鳥棲地熱區,也正考慮要求廠商從躉購費率中撥款作為鳥類保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