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垃圾外交」 交流減塑好點子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台日「垃圾外交」 交流減塑好點子

2018年02月22日
本報2018年2月22日沖繩訊,林育朱報導


沖繩北部新理地區海灘。林育朱攝。

「東亞地區海洋漂流物對策交流事務」本月9至11日於日本沖繩縣舉辦。除了共同淨灘,今年的交流重點更著重在「聚會・活動時所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減量」的討論。

自2014年起,台灣與沖繩公私部門持續針對海洋廢棄物交流至今,去年開始中國民間團體一同參與。除了以往的成員,今年新增了台灣環保署、基隆市政府、澎湖O2海漂實驗室及台灣綠色和平。參與團體包含官方代表沖繩縣廳環境部、新北市及花蓮縣環保局,民間團體則有沖繩縣海洋垃圾產生減量對策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成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荒野保護協會及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湧工作室、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中國團體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以及福建省環保志願者協會等。

海洋垃圾無國界 沖繩海灘165支寶特瓶來自中國

為延續2016年的交流成果,承辦的JANUS事務所帶領與會者前往沖繩本部町新里地區沙灘,以三方共同制訂的監測表格進行淨灘。

淨灘所選的海岸雖然在三週前已經淨灘過,然而當天現場還是堆滿許多垃圾。調查結果顯示,僅僅50公尺長的海岸,漁業廢棄物有200公升,寶特瓶252支,其中有165支來自中國,韓國14支,台灣和日本各3支。


來自台灣的寶特瓶。林育朱攝。

JANUS事務所的野上大介也彙整去年沖繩、台灣及上海三個地點組織提供的監測數據。初步數據分析顯示,較多人居住的地方,寶特瓶多半是來自當地,如果較少人居住的地方,寶特瓶的數量也還是很多,但多半就來自外國。

這樣的共同調查結果顯示了,海洋廢棄物無疑是不分國界、臨海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其中只要有某個區域垃圾處理不確實,就可能讓其他區域的人或生物受害。


三個國家共同調查結果的呈現。林育朱攝。

辦活動如何減塑 沖繩代表分享那霸市府經驗

今年的交流重點著重在「聚會・活動時所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的減量」。沖繩方面由地球之會的宮良弘子分享以往執行過的環保餐具外借業務。這項業務是2000年時由那霸市政府出資購買餐具,委託地球之會經營。租借的團體僅需要支付清洗費用(100件約100日圓),並不會造成太多經濟上的負擔,在沒有主動宣傳的情況下,曾在一年內提供高達100-150次以上租借服務,估計至少減少3萬件以上的一次性餐具,包含碗、盤、筷、杯子等,應用的場合有學校祭典、日間照護服務、地區或公民館祭典等。

2004年時,那霸市政府更加碼推出配備有洗碗機的卡車,由市政府出資向租車公司長期租用卡車,不僅可運送餐具和備品,車上還安裝流理台、洗碗機,租借者僅需支付少量的租金、油錢,並自行負責駕駛,就可使用這台卡車,一年平均可外借50次。搭配了卡車租借服務,可以解決清洗餐具的困擾,連帶提升團體租借環保餐具的意願。可惜的是在此項服務推出5年後,因為故障和事故頻繁發生,令管理人員不勝其擾而終止了這項服務。然而卡車租借服務的終止並沒有使那霸市政府卻步,他們預計要在2018年推出出借洗碗機給租借團體的服務。

除了那霸市的案例,如今在日本其他縣市,例如橫濱、琦玉縣、宮城縣仙台市、山梨縣等也有許多由民間團體或政府提供的出借洗碗配備或環保餐具的服務。

出借環保餐具的挑戰 人力、心力的雙重考驗

宮良弘子也提到了餐具租借服務面臨的挑戰,一是2016年諾羅病毒的爆發而引發的衛生考量,有供餐活動大幅減少,二是政府機關對於舉辦相關活動給予的指導是建議使用免洗餐具,使得這項計畫推展也不是非常順利,管理者在餐具的清洗消毒上也必須格外謹慎小心。此外,不可避免地也常發生民眾將餐具帶走、隨意放置或丟入垃圾桶等問題,對於租借團體來說,在活動現場得投入不少心力或人力協助管理和回收。

台灣方面則由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彙整台灣團體的行動,包含福智自帶水杯的馬拉松路跑、荒野及綠色和平嘗試的無一次性餐具的園遊會或市集、會議中使用的鐵盒便當等,以及近年來為了取代塑膠材質或一次性用品的各式新創產品,包含竹吸管、不銹鋼吸管、竹牙刷等,其中在網路募資平台獲得熱烈支持的Pockeat食物袋和自製蜂蠟布,受到日本及中國參與者相當高的關注及讚賞。


今年的交流重點著重在「聚會・活動時所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的減量」。林育朱攝。

焚化爐也不夠燒了? 一窺日本垃圾處理機制

隨後,三地的代表分組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沖繩縣環境部整備課的山內努簡介日本的垃圾處理機制,這裡的垃圾分為可燃、不可燃及再利用三大類別。其中「再利用」涵蓋的項目是由各地區自訂,有些區域就會回收再利用塑膠材質垃圾。而焚燒垃圾後產生的底渣則會拿去掩埋、鋪路或是用水泥固化後再利用,對他們來說屬於可再利用的資源。

再者,日本焚化爐數量多,現在也正面臨垃圾不夠燒的窘境。目前沖繩縣的焚化爐有時無法消耗的垃圾,也會外運到其他縣市(例如九州)處理。

垃圾減量、回收意識 台日現差異

沖繩市民回收運動會代表真喜志敦分享到,類似的垃圾減量觀念30年前是很盛行的,以往那霸市曾喊出垃圾減量30%的目標,在目標達成後,相關議題就不再受到關注。然而垃圾減量的原因卻不是因為真的減量,僅是因為人口減少所致。由於日本民眾對政府垃圾和回收體制的信任,讓社會大眾對這種議題興趣缺缺。

真喜志先生也坦言,多數地方垃圾處理系統是很好的,但是在偏遠地區或離島,沒有經費可以處理或是再利用垃圾及海廢,甚至還有「越是要再生利用,就會越變得窮」的說法。此外,日本政府認為海洋廢棄物是偏遠地區或離島的問題,不會認為源頭減量和海洋廢棄物議題之間有太大關連。

對比日本社會對於源頭減量的興趣缺缺,由於台灣民眾對於政府垃圾處理系統的不信任,在「與其靠政府,不如靠自己的」的心態下,民間減塑意識的高漲,自發性源頭減量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與會的澎湖O2海漂實驗室唐采伶建議日本團體可以利用海洋生物受害照宣傳減塑的重要性。然而JEAN的小島女士說到,礙於日本體制,血腥或暴力的照片不能在網路上公開,因為兒童可能會觀看到,是以在台灣臉書上常風行的海洋生物受害照片,在日本可能無法公開放在網路上讓民眾觀看。


海科館代表介紹臉書社群「不塑之客」裡的民眾減塑心法。林育朱攝。

中國限塑 付費塑膠袋太便宜 民眾也無感

中國組織則分享到,中國境內多年前就已經制訂限塑令,因為沒有具體落實執法,成效不彰。而購物商場等大型賣場的塑膠袋雖需要付費購買,付費塑膠袋的價格相當便宜(人民幣0.3元),也令人民無感,且許多小店家都沒有納入列管。近來外賣食物的風潮,也使得垃圾又開始大量產生。減塑意識在中國國內並不盛行,這是未來他們回國後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

而目前沖繩方也正著手建置網站作為共同資訊平台,不僅可分享活動訊息、與會組織介紹等,共同調查結果屆時也會一同上傳至平台,讓有需要的人或組織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倡議或環境教育等。

會議的最後,沖繩環境部棚原憲實表示,這個交流活動已經邁入第四年,一開始只有台灣、沖繩,去年則是加入了中國。大家的作法雖然有所不同,目標卻是一致的。與會的人員都是一個種子,希望大家未來可以持續向身邊的親朋好友持續散播這個觀念。

在會議中協助擔任翻譯的王志英也表示,她目前在沖繩大學任教,她會把這三天所學習到的,帶回去學校教給他的學生,希望在學校內帶動起一些改變,明年有機會再參與的話,可以分享他的成果。

台灣、沖繩海洋廢棄物交流系列整理:
  2014年初次交流(台訪日)
  2015年二次交流(日訪台)
  2016年三度交流(台訪日)
  2017年四度交流(台訪日)
   1. 黑潮海廢實務交流  日、台、中共謀對策

※台灣百萬綠行動,請來登錄實踐你的綠生活:https://goo.gl/ggZc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