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台灣海漂物(海洋廢棄物)對策交流事務」自2014年持續至今,本月(10~12日)再次於日本沖繩縣舉辦,此次會議首次邀請同樣位於黑潮流域的中國民間團體共同參與,交流版圖擴大為「東亞地域海洋漂流物對策交流事務」。
此次參與團體包含官方代表沖繩縣廳環境部、新北市及花蓮縣環保局,民間團體則有沖繩縣海洋垃圾產生減量對策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成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荒野保護協會及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湧工作室、福智淨塑推動小組、中國團體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以及福建省環保志願者協會等與會。
海洋無國界,共同監測垃圾去向
延續2016年的交流成果,今年重點分為三項,分別是催生海灘廢棄物共同監測調查方法、建立監測調查結果及環境教育案例分享平台、異業合作的可能,討論與其他產業、團體合作推廣減少垃圾的概念。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翁珍聖於交流會中以「臺灣海峽上的巨型海廢攔截網─澎湖群島」為題進行報告,說明2016年間於澎湖各地淨灘、蒐集數據的成果。澎湖群島與沖繩縣離島在海廢問題上有相同的困境─大量的境外廢棄物。
為更加了解各地廢棄物來源,2016與2017連續兩年都聚焦發展針對海灘廢棄物的共同監測調查方式。本次也前往海岸、河岸兩種不同場域進行廢棄物勘查,海岸地點位在沖繩北部本部町新里地區,是鄰近美麗海水族館擁有絕美景色的沙灘,由於入口位在民宅聚落中,並不像一般觀光客會前往的沙灘,但卻佈滿許多廢棄物,大多來自於境外,如:中國、韓國、台灣等地。另一個勘查地點位在那霸市的濕地保護區─漫湖水鳥.濕地中心,其上游為流經那霸市區的國場川及饒波川,走進漫湖的水筆仔林,夾雜許多廢棄物,而這區域的廢棄物則多來自於沖繩本地產。
在經過漫湖濕地實地監測並針對各地區實際狀況討論後,確立監測表格內容:綜合連續兩年的討論結果,將從具有方便監測、危害或影響程度較大特性的海洋廢棄物著手,針對「寶特瓶」、「保麗龍」、「塑膠袋」這三類進行共同監測,除分別記錄保麗龍、塑膠袋的數量或容積外,寶特瓶還需依生產條碼紀錄該寶特瓶的出產國,將從今年度開始,先在三至五月期間進行廢棄物紀錄並上傳數據。
異業結合,開發新可能
交流會議另一大重點便是討論可行的異業結合案例,做為未來彼此合作的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分享2016年與動畫公司合作的「小小動畫師」,帶領小朋友完成逐格動畫影片;與資訊設計公司合作發表了「跟動物一起說不」系列影片;同時也分享海洋無塑市集籌辦之過程。陳姿蓉表示,知道訊息的人們或許已經做得很徹底了,重點是突破同溫層。
由於與會成員生活區域、辦理活動經驗的差異均大,討論方式採分組討論、經驗分享為主,再收斂成可嘗試共同串聯、操作執行的方向。最終將討論結果依照「執行時的難易、耗時程度」和「是否具有急迫、優先處理的必要性」此兩個面向進行分類,作為後續合作交流的參考依據,也為未來持續深化合作埋下新起點。
東亞地域海洋漂流物對策交流事務的下一步
本次交流會議首次納入中國的民間團體共商。福建省環保志願者協會除了辦理淨灘以外,目前主要方向為生活垃圾入河的問題,面對公家機關可能人力不足以即時監督的狀況,專員藍瑋薇分享,目前協會建置了水環境監督網絡,民眾可以透過協會進行培訓成為「百姓河長」監督水環境並通報。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上海仁渡)更是以「還大海以潔淨」作為使命,於中國沿岸各地辦理淨灘行動,並在2015年召開中國第一屆海洋公益論壇、2016年發起中港澳三地環境日淨灘行動。助理主任茹懿提出,上海仁渡作為中國ICC資料的彙整窗口,在資料累積上有一定經驗,若未來沖繩、台灣、中國的共同監測需要彙整也可提供一臂之力。
而來自台灣各地的NGO團體,則是在交流會後,針對2017年可彼此合作以及如何運用本次交流會成果進行討論。其中福智淨塑推廣小組提出將於五月時在海科館辦理海洋廢棄物議題相關研討會,將針對海洋廢棄物監測以及政策推動有所著墨,也會邀請本次沖繩縣海洋垃圾產生減量對策Working Group成員參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則表示連續兩年辦理的淨灘嘉年華將會繼續執行,預計納入競賽或旅遊的元素,除擴大民眾參與度外,也嘗試融入異業合作開啟更多發展可能。
此次交流確立了海洋廢棄物共同監測的表格,更奠下共同交流的基礎。預計將設立專頁串聯各地、各團體的資訊網站,除了彙整監測數據以外,尚會納入環境教育教案、活動訊息等,以求擴大推廣力道及影響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