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破滅! 中國環保人士訪台追垃圾 看見裸露集塵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形象破滅! 中國環保人士訪台追垃圾 看見裸露集塵灰

2018中國綠色人物交流系列報導

2018年05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宣竹報導

(延續上篇)台灣曾是外媒眼中的「垃圾處理天才」,今年更推出擴大限塑政策,自豪於領先全球,但回顧生活周遭,馬路上隨處可見棄置飲料杯、免洗餐具,偏鄉底渣亂填、集塵灰亂倒,不禁令人反思,這樣的廢棄物政策是「藥到病除」還是「短暫的止痛藥」。

本報「中國綠色臉譜」專題,邀請四位長期耕耘廢棄物議題的資深環境工作者來台參訪,分別是有「垃圾博士」之稱的中國零廢棄聯盟發起人毛達、零廢棄聯盟秘書長田倩、農村分類基金發起人陳立雯和香港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除了與民間團體交流「垃圾話」,他們對台灣的垃圾處理印象也有了徹底的轉變。

手搖飲料王國 新創社企推源頭減廢

高中生時期很愛喝飲料的青瓢創辦人林志龍,在大學接觸環保議題後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解決「想喝飲料但沒帶到杯子的一種痛」,後來有機緣去中國自然之友工作,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觀察到法國環保杯租借公司Ecocup,想將租賃的模式引進台灣——這個每年使用約15億個一次性飲料杯的手搖飲料王國。

與青瓢進行交流,綠色人物分享自身的經驗,並提出寶貴的建議。攝影:陳宣竹。

與青瓢進行交流,綠色人物分享自身的經驗,並提出寶貴的建議。攝影:陳宣竹。

從去年一個月一兩場,到現在一週三到五場,青瓢研究活動影響租賃的原因,「每個主辦方想做的方式不太一樣」,並盡力跟每個活動主辦方溝通。提及路跑的嘗試,在中國有很多的零廢棄賽事,正在蓬勃地發展,「需要搭配理念跟細膩的操作溝通」團隊支援很多零廢棄賽事的田倩說道。

活動的廢棄物管理是綠惜地球的長期目標,朱漢強也回應,「零廢棄活動剛開始很理想,但到後面也會出現部分減量跟替代方案」。四名綠色人物都相當期待青瓢未來在小琉球跟在地組織的合作,為小島提供杯具租賃服務。

好回收 朱漢強:回港後要力推「單一材質」

聽完好盒器的分享後,馬上在正興街體驗買飲料選擇「容器間的Ubike」——好盒器環保杯。攝影:毛達。
聽完好盒器的分享後,田倩馬上在正興街體驗買飲料選擇「容器間的Ubike」——好盒器環保杯。攝影:毛達。

南台灣的好盒器,投入許多時間跟在地街區建立關係,試圖改變人的生活習慣,減少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成為「容器間的YouBike」。

工業設計出身的好盒器創辦人李翊禾,與夥伴在選擇飲料杯的材質上進行了很深入的討論,玻璃還是不鏽鋼?前者會讓消費者覺得擔心、怕破掉,心理上產生不方便;後者看不到飲料本身,飲料也容易燙手或太冰。「有點任性,又有點故意」,好盒器最後選擇了玻璃杯作為街區使用的環保杯,他們試圖在材質的選擇上告訴消費者「你用其他材質的容器,也不能隨隨便便對待它」。傳看著好盒器運用台灣選舉旗幟所製成的飲料手提袋,上頭印著在地特色的正興貓圖樣,眾人皆讚嘆好盒器在每個環節蘊含的意義,與貼心、精心的設計。

綠色人物交流行程也來到位於彰化全興工業區的大豐環保科技公司,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一落落的塑膠回收磚。大豐是台灣大型資源回收公司,將塑膠回收再造。於2016年,大豐推出「Zero Zero」品牌,在線上線下與民眾溝通「回收」這件事,期望能提高回收率。而因為自身業務需求,也為更落實循環經濟的概念,大豐著手產品端的「綠色設計」,設計真正能被有效回收的物品——易於拆解且全為單一材質。

朱漢強拿著大豐研發的單一材質的環保袋——從袋子本身、提把到鈕扣都是單一回收再製塑膠——直說回香港後也要大力倡議單一材質的重要性。提及中國2017年底禁止洋垃圾進口是否影響到回收產業鏈?研發副理施承享分析,其他國家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資收物,可能會對各國國內的回收體制產生一定衝擊,目前對台灣影響不大,但韓國回收機制可能崩解,長期而言,這能讓中國國內的回收體系建立完成,甚至以全球尺度,重新檢討塑膠的生產與回收。

底渣亂填、集塵灰亂倒 顛覆台灣垃圾處理好印象

參訪行程的最後一日,一大早與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會合,他一開口就說,「事業廢棄物和焚化爐底渣的問題,在中國應該已經發生,只是有沒有人去關注」,提及過去參與本報兩岸交流的雲南參訪經驗,他說,「那個土的顏色有自然的,也有像我們一樣人造出來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翻攪均勻而已。」

高雄小港駱駝山一帶,看似可以健行親近自然的地方,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拿起地上的兩個小土塊,互敲即碎,拿出測量的儀器,發現鋅值10萬,而政府的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值是2000毫克 / 公斤,路旁看似土一樣的地方,鋅值也有1萬6。拿起集塵灰,黃煥彰說道:「中國有很多煉鋼廠,一定很多集塵灰,跑哪裡去了?」這些集塵灰爐石倒在山上,被雨水沖刷,一路到下面的河流水溝,水跟土壤都被污染。走在雜草間,田倩說:「想都不敢想中國的狀況,毒地鐵定很多」,回去後「痛定思痛」會持續跟追。

看似與土壤沒什麼兩樣的地方,重金屬檢測值竟大幅度超標。攝影:陳宣竹。

看似與土壤沒什麼兩樣的地方,重金屬檢測值竟大幅度超標。攝影:陳宣竹。

台南安清路的慈聖宮旁,有多塊魚塭,一塊土地上堆填了數米高的土壤,用儀器量測,鋅值也達3000,晁瑞光半玩笑半憤怒的形容這裡是「焚化爐底渣的熟化場」。「暫填也有規範,但他們都沒做到」,底渣未經正常程序處置,堆填到農漁用地上,有毒物質經雨水沖刷,滲出橘色的水,污染附近的魚塭,經雨水沖刷天然熟化、重金屬濃度與酸鹼值降低後,此堆「廢棄物」轉換成「產品」,又可以販賣至其他地方,賺飽荷包後離去,留下受污染難以復原土地與欲哭無淚的地主。「一隻羊扒三、四層皮!」晁瑞光怒道。

在燕巢掩埋場看到沒有妥善堆置的飛灰太空包、安清路和駱駝山可以輕易接觸到重金屬含量超標的事業廢棄物和焚化爐底渣,四位綠色人物皆感歎,此行「徹底打翻我們對台灣垃圾處理產業的印象。」

「這些交流很有意義的是,可以討論,找出來源,才能對應找出一些方法。」在近一周扎扎實實的參訪中,朱漢強提到跟台灣在地團隊的交流,彼此激盪,能鼓舞與推進不同地區的廢棄物議題。在跑行程時點開「飲水地圖」裝水、不放過任何一個用餐地點觀察餐具材質的機會,這群身體力行減塑、零廢的綠色人物,結束台灣廢棄物議題的參訪,將回到各自的蹲點,持續追著垃圾跑下去。(回看上篇

※ 前往「中國綠色人物臉譜」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