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小魚可以吃】漁人的秋冬盼望:馬加魚 | 環境資訊中心

【看啥小魚可以吃】漁人的秋冬盼望:馬加魚

2013年03月01日
作者:廖律清

馬加即「日本馬加鰆」,屬經濟價值高的魚種。體側多斑紋,刺少肉肥,常被作為生魚片用途。攝影:廖律清這日,很意外在傳統市場的魚販攤前遇見相識的討海人。

「老闆娘,我要買馬加,妳只有這三尾喔?我攏要。」這位相識的討海人似乎已經刻意壓低音量詢問,仍引我注目。

「三尾攏要?你要怎樣殺?怎麼切?如果還是不夠吃,那些切好的也是馬加,一樣新鮮,一樣肥,你看我刀子上都還有魚油,看你要幾塊,便宜算給你。」老闆娘一邊展示魚刀沾上的白色魚油脂,一邊磨刀準備要殺魚了。

今年東部馬加漁獲情形良好,為魚市帶來一些生機。攝影:廖律清「不要殺不要殺,我就是要整尾好好的馬加。誰知道這幾天出去,有夠衰,我攏抓沒有魚仔,我那些喝燒酒的朋友聽人說最近咱這裡馬加抓得很好,都來向我討要馬加吃,有夠沒面子……像這整尾好好的,妳只剩這三尾喔?……」

「人家來菜市場買都是要買切一塊塊的,回去才方便,誰像你這樣?……為什麼不去漁港買?」

「不好意思啦,攏抓沒有……」

向來倜儻不羈的船長,收斂起飄泊豪氣,避開我的眼神,有些靦腆的拎起三尾馬加快步走出市場,見他直接把馬加橫放在機車前的踏板上,揚長而去。

馬加、土魠、白腹仔  誰是誰?

今年花蓮外海的馬加魚訊不同以往,九月下旬以來已經陸續耳聞,而近兩個月的漁獲量更為可觀,尤其是定置漁場的捕獲量已創新高。

馬加魚和土魠、白腹仔同屬鰆魚家族,外形相似不易辨認。圖右一為白腹仔。攝影:廖律清馬加算是經濟價值十分高的食用魚種,屬鰆魚家族的一員,外表和白腹仔、土魠相當類似,乍看不容易分辨,魚肉切片之後就更難了。一般說的白腹仔即「台灣馬加鰆」,魚頭較大,主要在台灣西部海域捕獲;而大名鼎鼎的土魠則是最具代表性的鰆魚,魚頭較長,體型較渾圓,因魚羹廣為人知。

而東部的馬加即「日本馬加鰆」,體側多斑紋,刺少肉肥,常被作為生魚片用途。鰆魚家族屬於鯖科,為暖水性沿岸型魚類,魚身狹長側扁呈紡綞形,魚鱗極為細小,吻端尖,口中皆有利齒,是相當典型的表層水域洄游掠食性魚類,其魚性兇猛,行動敏捷迅速,常會以小群體一起游動覓食。秋、冬二季是鰆魚肉質最為肥美甘甜的季節,台灣東岸和西岸的討海人,總巴望著這些鰆魚群的到來,能為年節增添收入。

圖為鰆魚家族的土魠魚,外形與價高的白腹仔和馬加魚十分相似,特點是體形較圓潤,常被做成魚羹。攝影:廖律清

捉馬加,鬥智也鬥力

若以量計,至今大部分的馬加仍以網具捕獲為大宗,可能是圍網、流刺網,也可能是定置網,洄游性的馬加隨著洋流游進網中,漁民便能一網打盡。但馬加在老一輩的海人心裡,是可以「較勁」的魚種,即便是放囹仔、放棍仔,不聰明的海人可就沒辦法順利抓到「聰明」的馬加。

老一輩的討海人會用傳統的釣法去釣馬加,以小型漁船展開兩根大竹竿,再加上船尾的漁線,都拖著閃亮亮的假餌,以一定的船速在馬加可能出現的海域來來回回拖釣,一旦發現中魚,便展開海人和馬加拉扯的競賽。拖馬加時船隻巡海的位置,以及水中假餌的深度,都關係著能否成功誘引馬加上鉤。

別小看馬加身型修長,一尾約2到3公斤重,大尾的有3到4公斤重,牠們中鉤後的拉力十分強勁,漁人不能急躁收線,適當的船速和收魚速度可能讓其他馬加繼續上前咬餌,才能以此增加漁獲。馬加釣出水上船要脫鉤時,一定要非常小心牠銳利的牙齒,由於魚性桀敖不馴,魚口常出現較大的撕裂傷,甚至有些大魚便是自個兒硬生生扯破了嘴逃命去。由於馬加是以小群體在水下活動,常在漲退潮交替之際,魚群浮昇至表水層來咬餌,如果不能掌握時間和地點,即便整海望去都是要來釣馬加的漁船,不見得船船皆有馬加可抓。

魚性桀敖不馴,魚口常出現較大的撕裂傷,甚至有些大魚便是自個兒硬生生扯破了嘴逃命去。攝影:廖律清

拖、釣之間的矛盾

用拖的、用釣的馬加,和用網具捕獲的馬加,有哪裡不一樣?

哪一種漁法捕獲的魚肉好不好吃,這恐怕要問味覺一級敏感的老饕才能說出一二。但,比較辛苦的漁法無疑是對海洋比較友善的態度,而對人們來講比較偷懶的漁法,卻對海洋比較不友善。

眾所周知漁業資源持續枯竭中,再加上極端的氣候因素,各魚種的漁獲量相當不穩定,尤其是洄游性的魚種,魚來之前,沒人曉得流水會在什麼時候帶來多少過去習以為常的漁獲量。今年東部馬加意外盛產,儘管價格因此下跌,但「馬加熱」似乎又讓日漸寂寞的漁港燃起生機。鰆魚家族中,目前市場行情最貴的是白腹仔,理由當然跟白腹仔已經快被抓光光有關,由此看來,馬加價格不若過去,儘管為老海人拖馬加的辛勞感到不捨,但某魚種的魚價還能下落,似乎表示該魚種還有魚群在海裡游來游去。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中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延伸閱讀】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