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 芋田小世界 | 環境資訊中心

你所不知的 芋田小世界

2013年09月17日
作者:鄭漢文(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校長)

※ 編按:上禮拜我們談到了看似簡單的芋頭,不但具有強勁的環境耐受性,也緊繫著蘭嶼達悟族的傳統生活。這禮拜,我們將觸角伸到芋頭田中的生態環境,看看芋頭田裡蘊育出了哪些生物,你會發現芋頭田裡熱鬧得很!

「芋田裡的洞不要破壞,有了螃蟹比較不會有老鼠。田裡有老鼠不去趕牠,老鼠會吃螺絲。老鼠最喜歡吃金寶螺,但可惜的是牠不吃金寶螺的蛋。」──董森永

毛足圓軸蟹(圖片攝影:鄭漢文)

芋田裡的小小世界

蘭嶼芋田耕作除了在意水源維護及遺傳多樣性的經營外,芋田裡的各種生物亦是重心所在。芋田作物不僅提供達悟族做為主食,也為各種動物的食物來源;如哺乳類的白鼻心、鬼鼠、亞洲家鼠、小黃腹鼠也都會來吃芋頭,而食蟲目的蘭嶼長尾麝鼩則會在田間穿梭吃蟲。

南來北往百來種的候鳥中,絕大部份為水鳥;不論做為天候變化指標的鷺科鳥類,亦或是季節指標的鴴鷸科或鴨科鳥類,亦或是長年在島上的田鷸、紅冠水雞和白腹秧雞,芋田是牠們與婦女一起工作的場閾。至於兩棲類的虎皮蛙、黑眶蟾蜍和澤蛙,則多半在夜間出現,替換鳥類在白天的工作,間接扮演著護持芋田的角色。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不吃青蛙和鰻魚?」老人家說:「我們也知道可以吃啊,但幹嘛去吃牠!難道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吃了嗎?」──謝加仁

這個對話裡,生物所給出的意義超越了食用的價值。青蛙以昆蟲為食,早為大家熟知;那鱸鰻除了以水生昆蟲為食,降低病蟲害外,不可食用的文化設計,自有其重要生態角色。

「以前我們島上有很多鰻魚(tona),老人說鰻魚會帶來水源,不要動它。我們野銀部落的水源地,那裡的水以前很大,但是在4年前,當一條手臂粗的鰻魚被人抓走之後,我們的水源就變小了。」──野銀/Syaman Sonpaw

鱸鰻的英名swamp eel,意指會清除或開闢水道,牠在海裡孵化後便游向陸地水域,一邊長大一邊循著細小的水道至河流或暗渠的源頭,由於身體會不停蠕動因而能導出泉水。芋田如果沒有水,那等於沒有了生命!如果沒有水,那麼錐蜷、網蜷、蛤蜊等等淡水貝也就無法存活,牠們的殼體也就無法提供大量的石灰質預防土壤酸化,甚至無法生產淡水貝成為食物的一環。

外來種影響芋田自然生態

利用落差終年保持水源流動的水芋田(圖片攝影:鄭漢文)

除了動物生態外,芋田裡的地木耳、葛仙米藻、滿江紅和青萍,這些植物具有極高的能力吸附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水芋的養份,這種生物固氮的肥田方式,早已是當地居民的一般常識。

葛仙米藻(圖片攝影:鄭漢文)

老人家說kapong(葛仙米藻)是很好的藻類,它會讓芋頭長得比較快,有kapong表示芋田常年都有流水。但是,如果田裡的kapong太多、太大,就要拿起來丟在田埂上。

葛仙米藻與地木耳一樣,其絲狀體外面有個共同的膠質衣鞘,能發揮固氮涵養養份的功能。另外,滿江紅和青萍的葉片充滿多黏液的空腔,與固氮藍綠藻共生,其個體除提供養份外,每4~5日就可增加一倍的繁殖速率,對田間雜草及水棉可以達到抑制作用。

芋田裡的青萍(圖片攝影:鄭漢文)

如果田裡時缺水,又生出kamasowaw(水棉)是最不好的情形了,芋頭就會長得不好,它會使芋頭塊根爆掉。masaw就是使芋頭長成這樣綠綠的,會有小小的洞洞那種情形啊!

然而,近年來傳統習慣跟不上環境的改變,外來物種「搭輪」或「乘機」入境蘭嶼,外來物種隨著交通的頻繁逐一跨海而來,嚴重影響芋田的自然耕作,尤其是很會吃田裡肥份的禾草和會吃芋頭的金寶螺(又名福壽螺),讓芋田主人頭痛不已。

「這種草是台灣來的,以前沒有,我們不必那麼辛苦的一直拔;金寶螺真的害死人,不知道哪個人把它帶進來,撿也撿不完,而且還不停的吃芋頭,害芋頭都長不好。」──Sinan yeikoey

芋田的經營是島嶼生態中能量轉換最為成功的機制,其同時也是過去食糧最少輸入的地區;可是,當耕作模式及食物文化改變時,水芋田逐漸走入歷史的過程中,文化的消失也使得這個優勢不復存在。

「這塊田是一個長輩的,他太太死掉以後,沒有人可以幫忙照顧芋頭田,他身體又不好,沒有辦法常常來除草;他又不知道怎樣使用殺草劑,整瓶通通倒下去;雖然雜草少了,可是現在他田裡的芋頭長不好,連我們底下的的芋頭也都長不好;現在的種子(芋頭莖)很容易熄滅(沒有生命),以前三年才收,現在一年就要收了。」--Sinan pimey

殺草劑代替了掘棒的功能,農藥取代傳統以夜光螺、水字螺散發的石灰質,做為有效的巫術力量退敵,然而,雜草沒有除盡,蟲害並沒有減少,反而出現更多來不及認識就闖了進來的異形,讓很多來不及認識的地方知識就此消失。

【系列文章】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