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 讓芋頭不只是芋頭 | 環境資訊中心

達悟族 讓芋頭不只是芋頭

2013年09月10日
作者:鄭漢文(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校長)

※編按:芋頭,看似普遍的經濟作物,在原住民生活中卻扮演重要角色,是傳統及長者生活智慧的結合,其各種多樣性也共同連繫並維持著生態環境的運作。今日起,我們以蘭嶼達悟族為例,將於每周二生物多樣性專欄一起來發現原住民傳統作物與生物及生態多樣性的關係,請您密切鎖定。

芋(Colocasia esculenta)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栽培作物,在熱帶及亞熱帶的亞洲超過一萬年,其拉丁小種名esculenta就是「可供食用」之意(Cable 1984)。芋莖可做主食,芋葉及葉柄可當蔬菜,在人類長期選汰以及在航海遷徙傳播中,早已成為南島語族最重要的作物。台灣地區的原住民,無一不把芋當主食栽培,在達悟族甚至是家屋或大船落成儀式必備的食物。

蘭嶼的水芋田。(圖片攝影:鄭漢文)

芋頭 耐操作物的代表 

芋的葉柄組織具有海綿狀氣腔,可以讓芋進行空氣交換,故適宜淹澇多水的環境;即便在光照不足的森林底層,也能以農林系統方式栽培;由於根系具有囊叢枝菌根,所以能吸收空氣中的氮氣,極能適應乾旱貧瘠的土地;再加上耐鹽、耐風的特性,因此在常有鹽霧、颶風侵襲的海島環境,是最佳的作物。

不同品系的多樣性栽培。(圖片攝影:鄭漢文)

在蘭嶼,芋田是島上最大的人為地景,依著土壤地力、水源供應、人力調配、儀禮進行,不定期的開墾和休耕,也因此創造了廣袤的水渠灌溉濕地和五節芒草生地相互交雜的生物棲境。而達悟族人依水源多寡,在同一塊田裡栽植不同品系的芋,依土地水份的細微差異,供應生活上不同的需求。

「芋頭不能缺,生活上很重要。要蓋房子前先種芋頭,先種keytan(旱芋),它很會生小孩(mikekeytan),當keytan種好後再墾地,準備三年開墾很多田,就不會缺芋頭了。芋田先種有泉水的地方,長得最慢;再種不好的土地;再種有毛病的土地,接著再開墾好的土地。冬天種很好的芋頭在較高的水源地會死掉;好的地不易爛,有水的地更好,不用擔心它長大很慢。」──謝加輝

除水源充沛的下游地區可開闢水芋田外,其它如林下栽植,山麓溪澗旁小區塊的芋田經營,都無需砍伐森林,而且刻意保持濕潤的環境,以利rakoasoli這種品系芋頭的生長;這種芋頭是在家屋或大船落成時,整株挖掘下來清洗乾淨後,掛在最顯眼處。另外葉柄上紅下綠的mizag soli和葉柄綠中帶黃的alaleng是祖先最早栽植、代代相傳的芋頭,是落成禮使用最多的芋種。

祖先最早種植代代相傳的alaleng。(圖片攝影:鄭漢文)

芋田遺傳多樣性經營 維持人與環境間的動態平衡

芋柄深綠的kararo也是祖先傳下來的芋種,是做芋糕(nimay)最好的種類。另一種日本人自南洋引進的千年芋,適合種在林下,稱為velandede(意指來自台灣之意)。當然也有不好的品系如mareht opi(芋柄不好吃之意),伴生於其它芋種中,通常都會被拔除。

「有些品系已經不見了,因為它長得很慢,但有些是從台灣帶進來的,他們說是檳榔心芋,雖然長得很好,可是我們吃起來覺得口味不好,又不能做成芋頭糕,我們就不想種了。」──蔡月香

達悟族對於芋頭傳統分類及其利用方式的知識體系,包括從土地的開墾、微環境的運用等。蘭嶼芋田各有不同的稱呼,居家旁經常有水的芋田,稱之為koran;有時「有水有時又呈乾旱」的芋田akakawan;燒墾過後的旱田,則稱為kawakayan,林地內林下栽植芋頭的田稱為piowamowan。這些不同的名稱,指出不同的微環境,適合不同品系的芋頭。

芋田經營通常會將不同品系分別種在不同環境,一方面測試它們對水溫、土壤和病蟲害的抗逆反應,同時也進行選汰以保留適合的品系(見附表);而每次的饋贈儀禮,則是進行品系交換的時機。

達悟族在種群運用過程,與自然在漫長歷史的長期「共同演化」中,通常能發展出特有的資源利用方式及特有的價值取向,看似單一的經營型態,實則是以遺傳多樣性的方式經營芋田,以維持人與環境間之動態平衡。

葉具縱線的morozit。(圖片攝影:鄭漢文)

 附表、蘭嶼芋的品系與環境:

品系 特徵 環境名稱 說明

morozit
(rakoasoli)

葉柄具縱線 papaovangan(較高的山上水源處) 路程較遠、水較清涼、土壤肥沃,一般由男人栽種做為落成儀禮之用。
maseveh 葉片很大 papaovangan
(湧泉處)
水溫低長得慢,但植株會長得大。
kalaro 葉柄綠色 botbotlan(水源流動處、較高山區) 很會生子芽且都圍繞著母株;很適宜製芋頭糕,螃蟹節慰勞男性不可或缺的食物。
alaleng 葉柄黃綠色比較白 lokazeman(水窪處)、karaoman(長蘭嶼莞淺水環境)、paokavang(河床泛濫平原) 在新墾芋田中央最先種一棵alaleng。較不怕鹽霧。口感硬、滑、黏。
paton
(mavehng opi)
芋柄很黑 akakawan)時而有水時而缺水處 種芋田外圍水份比較不足處,也適合種旱田和不重要芋田,很快有地下莖也很會長子芋。
minilaw
mizag soli
葉柄紫色 karalowan)常乾涸處 種尾水處,水分較少土壤較硬的地方。
keytan 旱芋(通稱)

kawakayan(燒墾後旱田)、kanonokan(有毛病的地)

產量不如芋田

 

【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

  • Cable, W.J. 1984. The spread of taro (Colocasia sp.) in the Pacific. In: Chandra S. (ed), Edible Aroids, pp. 28–33. Clarendon Press, Oxford.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