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迷歌:西西里尋聲記(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搶救寂靜

海島迷歌:西西里尋聲記(下)

2013年12月05日
作者:范欽慧

※ 編按:昨天的專欄中,我們於夜日交班的曖昧時分,探尋了西西里古城埃利契的自然與人文之聲;也見識了科學可以因為包裹著對人和世界萬物的愛與智慧,而變得溫暖、生動而海下聲響之奧祕如同金嗓女妖的歌聲,吸引了天文/核子物理和海洋動物聲學研究者,他們在研究什麼?不同領域間又如何共同追索?且看今日專欄。

在休息的片刻中,我終於找到機會主動去跟帕文教授(Gianni Pavan)打招呼,並跟他預約訪問的時間。

研究動物聲學的帕文教授。攝影:范欽慧。其實,我在網站上已經找到帕文教授學術研究的背景,了解他從1980年代之後就開始研究動物聲音,最早是從鳥音的錄音開始,後來關注的部份,由森林原野的自然聲境擴展到海洋生態的保護,帕文透過水底麥克風的錄音技術,開始關心海底的哺乳動物,包括牠們的聲音辨識、族群量、遷徙路線….當然,他也開始注意到各種人為噪音對這些海洋生物所帶來的衝擊。

從太空到深海的跨界合作

帕文目前除了在帕維亞大學(Pavia University)教授動物聲學的科目外,也擔任義大利動物聲學與環境研究中心(CIBRA ,Centro Interdisciplinare di Bioacustica e Ricerche Ambientali)的執行長,這個組織在1989年也成立了海洋動物聲學實驗室,原本帕文專注的焦點是放在鯨豚的調查工作上,但是就在有一次他來到西西里島上,遇到了瑞可班尼(Giorgio Riccobene),他是義大利國家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物理學家,他希望證明水底麥克風能用來偵測來自遙遠太空的微中子,而帕文正好可以幫他處理錄音內容裡的噪音。

瑞可班尼的團隊在義大利西西里島東部卡塔尼亞(Catania)外28公里的地中海底下,水深3500公尺的海域,裝設數千個光學偵測器,希望在微中子偶爾與水分子反應時,就能捕捉其中的訊號,並藉此掌握遠方超新星形成等珍貴資料,但是這些大量聲波檔案當中,瑞可班尼必須知道哪些是海底真正的聲音,也因此海洋動物聲學家,就開始跟天文物理學家共同合作,藉由這套原本為天文物理研究所設置的水底偵測系統,來協助帕文去進行深海鯨類的調查。

海底絕對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寂靜。從2005年開始,瑞可班尼的團隊在測試點安裝了4架高感度水底麥克風,並用光纖電纜將資料傳回碼頭邊的硬碟,很快他們便開始獲得資料,帕文能聽見海底許多噪音,多數來自水流與船舶運行,包括大型船隻的渦輪、聲納音波,還有爆炸聲,但他特別注意到一種短促而規律重覆的聲響,這是抹香鯨的呼吸系統擠壓空氣時的特殊聲音。帕文認為,這是抹香鯨用來估計海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如同蝙蝠使用迴音定位一樣。

從2005~2006年的研究期間,這套系統對於抹香鯨族群遷徙與對環境噪音反應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卻沒有真正掌握到微中子的訊號,但是也顯示出對海洋聲學的調查需要更長尺度的資料才能真正判讀。

帕文與瑞可班尼教授團隊的跨界合作,登上了〈Nature〉期刊報導,欲進一步了解研究過程和結果,請點選圖片連結可下載報導PDF全文。圖片來源: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1202/full/462560a.html

這樣的研究機緣與背景,促成了這次2013年10月於義大利埃利契﹙Erice﹚所召開的水底聲學研討會,讓世界各地的海洋動物聲學家與天文物理學家,都有機會來分享彼此研究的成果。

帕文把一切來龍去脈做了非常清楚的說明,他也說,真的很高興看到我來,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些研究的趨勢與成果,特別是針對閱讀華文的讀者。

聽了帕文與瑞可班尼教授的事蹟,我不禁想:台灣的科學家可能進行這樣的合作嗎?這種跨界研究需要結合更多資源,而若要讓研究更具前瞻性與影響力,這樣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帕文(圖右)與瑞可班尼教授(圖左)團隊的研究,也促成了此次國際海底聲學研討會。攝影:范欽慧

海下噪音的蝴蝶效應

我很好奇帕文當初為什麼會以聲音來研究自然,帕文用著他溫柔的義大利腔調說著,他的父親是昆蟲學家,從小耳濡目染,志願就是要做跟自然保育有關的工作。但是他對音樂很有興趣,特別是音響工程。18歲開始玩錄音,大學時原本想學電機工程,但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還是走向自然生態學領域。而既懂工程又懂生態的雙重背景,讓他能在動物聲學領域中一展長才。

這幾天的研討會中,我看到帕文忙進忙出,真的很佩服他能搞定這樣的國際研討會議。大家因為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力量,心裡充滿了能量。許多學者分享的研究內容,都帶給我很多的觸動與感想,畢竟這是一個全球科學家聚集的場合,可以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到國際的脈動與趨勢,我真的希望把這一切資訊帶回台灣,讓我們在傾聽海洋的聲音時,有更多層面的理解與追求。畢竟海底噪音比陸地上的噪音擴散更國際化那樣的影響無遠弗屆,所有的聲息與轉變,早在千里之外逐漸進行演繹,這樣的衝擊我們不能不去掌握

晚上我跟一位法國學者及奧國博士吃過晚餐,回到住宿的修道院,發現又是輪到吉歐凡尼在守門房,我想到他今天在郵局幫我忙,所以特別把一個從台灣帶來的小禮物送給了他。吉歐凡尼感動萬分,在我離開的那天,我發現他把我的英文名字寫在手掌上,後來我請法國學者幫我跟他說:「我會懷念埃利契的風聲、鐘聲、與這裡的一切,謝謝他這幾天的照顧。」結果吉歐凡尼向前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並且用力的親吻我的臉頰,讓我體驗西西里毫不保留的熱情,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滿臉通紅,拿著行李推開大木門,幾步之遙後回頭一看,吉歐凡尼仍然站在門邊,透過那雙深邃眼睛對我告別。

我忽然想起了那首唐詩:「回眸青碧將秋遠,共我林深聽寂寥。」

原來我只是想要來此追尋寂靜,沒想到卻帶回更多的聲音。(全文完)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