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日本的這幾天,運氣很好,都遇上了晴天。北國涼爽的秋日,帶著一種舒緩氣息,儘管今天我得轉三班車,才能從千葉到筑波去拜訪大谷英兒博士,但是要在複雜的地鐵系統中找對方向,我必須非常專注地為自己定位。就像有幾次在森林中錄音時,我也不斷提醒自己,千萬不要一失神就迷路了。此刻心情,正如大谷寫給我的信最後那句話:「希望我們能見得上面。」
筑波市在關東平原上,在東京的東北方距離大約是50公里遠處。還好,來到此地,一切不如我想像得那麼困難,我準時赴約。大谷已在地鐵門口等我,透過電話中的語氣,感覺他應該是一個成熟穩重的學者。我四處搜尋,終於找到留著平頭戴著墨鏡的大谷博士,我趕緊向前致意,感謝他願意接受我的採訪。初次見面,直覺這位昆蟲學家有一種硬漢的內斂氣質,非常很適合扮演警探之類的角色…。大谷很快的打斷了我的想像,他酷酷地說:「先上車吧。」
來自東北的昆蟲學家
當初大谷博士是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認識了大庭昭代博士,因為對昆蟲聲學的研究與關注,在大庭的邀請下,加入了日本聲境協會(Soundscape Association of Japan),這個協會中的成員,有科學家、音樂家、還有各種對傾聽聲音懷抱熱情與藝術鑑賞能力的專業人士,他們藉由彼此經驗的交流與激盪,找到了共同努力的動力,並且在各自的領域中,繼續拓展聆聽的創意版圖。
大谷目前任職於森林總合研究所的昆蟲生理實驗室。這個單位就像是我們台灣的林業試驗所,主要任務為森林資源保育與研究工作。而大谷研究的對象是危害經濟木材的昆蟲。他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藉由聲學來了解動物聲音傳播與行為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我知道他也透過建置昆蟲聲音資料,來掌握一些外來種入侵的範圍,這些主題都十分吸引我。
大谷一面握著方向盤,一面緩緩對我說:「我太太是一位書法家,我曾經陪她去台灣的故宮博物院欣賞書法。」這是大谷對台灣的初步印象,只可惜待在台北3天,還沒機會去其他地方好好認識台灣。不過,相信今天我的出現,會有機會讓他對台灣有不同的理解。
我以為大谷會帶我去他的研究室,或許是為了把握時間,大谷開車直接帶我來到附近的咖啡店,我們都點了熱拿鐵,然後找了一個角落坐下。聖誕節即將來臨,店裡的佈置十分溫馨雅緻,但大谷看來仍神情嚴肅,我總覺得日本學者做事比較嚴謹,不過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大谷來自盛岡市,比起日本的近畿人,東北人的個性本來就比較樸實堅毅,沈默寡言,但是非常團結。最具代表的就是電視劇中的阿信,她可是來自於東北的山形縣,據說這種特質,在福島核災後,充分展現在世人眼前。
防疫靠「聽功」 聽聽害蟲說什麼
大谷拿出預備好的資料,打開電腦向我介紹他的研究領域:「害蟲的聲音監測」。所謂的害蟲,當然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對於那些會在人類需要的良材上挖隧道的,或是偏愛品嚐人類農產品的昆蟲,都有機會被列在黑名單上。
但要如何了解躲在暗處的敵方,有些防疫專家選擇用「聽功」來突破。過去我曾聽過有昆蟲學家會用聽診器來診斷植物病情。但是隨著科技進步,人類不再仰賴自己的聽力,而是藉由電腦、甚至精密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來協助觀察。
監測害蟲聲音的技術,早在1970年後期 ,中國大陸的學者就已利用聲頻探測儀,來進行白蟻防治。不過這類研究,最難克服的還是環境噪音的干擾。1990年後,透過聲探測定來研究農產品中的害蟲,已受到普遍關注,大谷也在同時研究一些寄生在真菌類及食用菇類中的甲蟲,並細緻地分析了這些昆蟲發聲的生理結構,記錄牠們在交配、覓食、攻擊防衛等不同階段,所發出的各種聲音信號(insect acoustic signal)。
進入「昆蟲語」的世界
根據美國的昆蟲學家Ewing的研究,昆蟲聲音可分成3種功能,分別是召喚 (calling)、攻擊 (aggression) 以及領域宣示(courtship)。而製造聲音的5種方式,分別是振動(Vibration)、撞擊(Percussion)、點擊機制(Click Mechanisms)、排氣(Air Expulsion)、摩擦(Stridulation)。
光是看到這些分類就讓我開了眼界,而且不同種類的昆蟲會利用不同的身體結構來製造音響,比如直翅目與鱗翅目、還有鞘翅目的昆蟲,彼此的發聲機制就有所不同,這些「昆蟲語言」複雜到非我族類可以想像。
我們常說蟋蟀或是螽蟴是草地上的提琴手,後來發現,原來所有昆蟲都會發聲,這些聲音訊號對昆蟲來說,是對外溝通非常重要的工具。然而有些就像悄悄話,只夠彼此私密交流的,並非都像騷蟬那種穿腦魔音,可以做長距離的宣示。
- 直翅目的摩擦之歌
一般昆蟲發聲的器官,主要可以分成「摩擦發聲器」與「鼓室發聲器」。「摩擦發聲器」是由音銼與刮器兩部份所組成。
直翅目的昆蟲以摩擦前翅發聲,前翅的內側上有一排堅硬的微細突出物,就是所謂的音銼,而翅膀邊緣硬化的部份則為刮器(趙麗穩、王鴻斌,2006)。這一點,我在大谷研究報告上所附的圖像與照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有趣的是,這些樂器隨著音銼突起片的疏密、昆蟲翅膀的厚薄、振動的快慢,就能演奏出不同的音調與節奏。
- 同翅目蟬科的「鼓動教室」
而「鼓室發聲器」則是同翅目蟬科昆蟲主要的發音器,包括了鼓蓋、鼓膜、鼓肌、與氣室。這些精巧的設計,全都完美集合在一隻昆蟲的身上。只不過,這歌不論如何地盪氣迴腸、深情款款,終究只唱給牠的對象聽。
身為人類,只能像電影「阿凡達」中的情節,學習去理解這些異族語言,才能知道如何控制牠們。(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