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絮語(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搶救寂靜

風中絮語(上)

2014年03月12日
作者:范欽慧

一定有個力量帶著我走,一定有。

陽光穿透滾滾人潮,置身在另一個陌生街頭的我很難追究這一切。如果這力量是出自我內心的聲音,它又究竟從何而來?

很多人都掛上耳機,試圖在嘈雜的城市裡找回聲音的自主權。圖片來源: thomselomsen on flickr大部分時候,我們側耳傾聽,全盤接收這世界的所有聲響,也全盤拒絕所有訊息,特別是身處在噪音世界。若你曾專注觀察所有穿梭在繁忙街頭的路人表情,基本上都是同一模樣,很多人都掛上耳機,試圖找回自主權,儘管那是非常傷害感官的做法。

當我學會認真聆聽這個世界時,居然是透過我的麥克風與耳機,不論是我的指向性麥克風,或是我的立體麥克風,都幫我掌握到我從未注意過的細節,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過程。原來這些器材幫我聚焦,訓練我成為一個更敏銳的聆聽者。

而我也發現,如果你曾經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或許可以幫助你更深度理解這世界不同的旋律。我今天要拜訪的人,正是一位音樂博士。

百年老校裡的新學問

我走出澀谷車站,立刻被東京商圈的熱鬧氛圍所吸引,可惜沒時間逛街,我得儘快摸索出青山學院大學的位置。鳥越教授約我11點見面,我直覺這是一個很可能錯過午餐的時間,因此走到一家章魚燒的小店前,打算備一些存糧,裡面的店員看我用英文點餐,就好奇的問我是不是從台灣來?我想我的口音透露了線索,原來他也是台灣人,因為想要練習日文而來小店打工。我喜出望外,不過沒空跟同胞聊天,倒是看他用心幫我打包,心中滿是溫暖與感謝。

來到青山學院大學的第一印象,讓我想起台大校園。門前的銀杏大道,秋日的金黃葉片一路迤邐,一陣風吹來,紛飛的金絲雀羽毛,在眼前迴轉起舞,正逢一年中最美最燦爛的一刻,讓我簡直想振臂高呼,我把足跡印在那群落葉身上,在這座百年老校中留下我的歷史跫音。當然,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居然會來到日本大學的課堂上,跟一群大學生分享我的工作。

青山學院大學中美麗的銀杏大道

青山學院大學是所百年老校,不過校園看起來摩登新穎。攝影:范欽慧。我很快的找到了總合文化政策學部,也就是鳥越惠子教授任教的地方。雖然青山學院大學設立於1874年,但是這個學院外觀顯然十分摩登新穎。

而鳥越教授教導的科目--環境設計(Environmental Design),是從「聲境」的觀點,引導學生去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與環境,並啟發更多創意的設計理念。這樣先進的學問,鳥越的研究算是日本先驅性的人物。

我走進鳥越教授的研究室,她正忙著跟她的博士班學生玲子討論一些事情。看我前來,趕緊招呼我坐下,其實今天鳥越教授下午有兩堂課,晚上還有一場市民演講,行程排得非常滿,但是知道我的行程也很緊湊,又對聲境有興趣,所以答應讓我跟著她一整天,隨時抽空來跟我介紹她的研究內容。

鳥越惠子教授研究從聲境思考引導設計的學問,是日本的先驅。攝影:范欽慧。

一切正如我所料,我買的章魚燒成為了我們彼此的午餐。鳥越馬上就得趕去上課,時間根本不夠外出用餐。

「不過,妳想了解我的研究,我也很想知道為什麼妳對聲境有興趣,又為什麼特別來到日本?所以我希望妳先跟我的學生做個演講。」

鳥越一面吃著章魚燒,一面提出她的要求。雖然我在台灣演講無數,但要用英文跟日本學生介紹我的工作倒是第一次,不過這並非難事,因為我很快就感受到,日本大學生看起來簡直跟台灣學生同一姿態,至少在上課前每個人都流暢地使用手指頭,滑著手機螢幕。

日本大學生

鳥越教授用日文開了場,我也以簡單的日文向大家問好,接著跟這群孩子介紹了我的許願石故事,我不確定底下的人是否充分接受到我的訊息。

不過下課時,有一位女同學特別跑來問我,究竟什麼是「寂靜」?我試著用Gordon的話跟她解釋,「內在世界的寂靜是屬於靈魂的層次,而外在寧靜則是一種想與世界更深度鏈結的態度」,女孩眼中閃爍著光彩,彷彿有所觸動。

追尋和諧之聲:從演奏廳到聆聽世界

我的「搶救寂靜」,與其說是來日本尋找「寂靜」,不如說是來這裡尋找更多「搶救」的理由。

我所追求的寂靜,在鳥越看來,只是反抗噪音而產生的行動,她在意的是一種聆聽的角度與思考。從音樂的觀點出發,噪音也是一種音樂的延伸;而從文化觀點來看,噪音甚至是一種解放威權的符號,因為噪音之為「不討喜」的聲音,也可能界定為「政治上的壓制」。

受到西方思潮影響,當代音樂家已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演奏廳,聆聽聲音的耳界,有了多元開放的空間。而這樣的概念,其實是屬於20世紀後的產物。

聲境(Soundscape)一詞,在日本翻譯為「音風景」,或是直接用平假名來呈現。鳥越教授送給我兩本她的著作,都跟「聲境」有關。一本是她花了5年時間,走訪了1994年由當時的環境廳所選定「日本音風景一百選」的地點,從文化、藝術、生活體驗來展現在地的音風景內涵;另一本則是以加拿大音樂家Murray Schafer的聲境理念為架構,提出了個人的思考與實踐。

音風景

早在1960年代,Schafer就展開了一個關於世界聲境的研究計畫(World Soundscape Project),核心理念就是聲音生態學(Acoustic ecology),這門學問試圖在噪音充斥的世界中,為人類所處的聲音環境與生態環境尋找一條和諧的出路。

後來也促成了1973年的溫哥華聲境計畫(Vancouver Project),吸引許多年輕作曲家開始收錄田野聲音,重新去尋找聆聽世界之道,這樣的行動有如漣漪開始在各地進行演繹與擴散。

而Schafer在1977年出版了「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這本書,讓當時還在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就讀的鳥越惠子,有如尋獲至寶,並且由原本的古典音樂的領域,轉向了聲境的研究。(繼續閱讀下篇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