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新研究:要拯救瀕危生物 保護區不是只有大就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IUCN新研究:要拯救瀕危生物 保護區不是只有大就好

2014年08月06日
本報2014年8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鄒敏惠、彭瑞祥編譯

IUCN與合作的研究團隊發現,即使世界各國致力實踐《愛知目標》中擴大保護區面積的承諾,還是有許多物種無法倖免於瀕臨絕種的處境。落差分析(gap analysis)顯示,保護區擴張的同時,要搭配物種分布調查,才有助於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相關研究將發表於今年11月12~19日澳洲雪梨世界保護區大會上的「達成保育目標」專題。(編後註

脊椎動物。(來源:David d'O)

因為便宜,所以劃設保護區?

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CBD)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開,會議訂定20項《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其中一項是在2020年前,保護區範圍將達到全球地表面積的13%至17%。

然而一份落差分析報告顯示,4118種受威脅的脊椎動物中,仍有1/6未納在任何一個保護區內。

「《愛知目標》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立下了雄偉的保育目標,雖然第11和12項分別是擴張保護區和保護受威脅物種,兩者之間看似有極大的連動性,但我們的研究顯示並非如此。」領導此研究的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教授Oscar Venter表示。

「我們發現,某些地區因為保護起來比較便宜,也就成為最容易被擴編為保護區的地方;然而,在保護受威脅脊椎動物方面,這些地區的貢獻反而最小。」

契合《愛知目標》  「瀕危物種分布」才是關鍵

「要確保世界上最受威脅的動植物受到足夠的保護,關鍵是在擴張保護區時,將受威脅物種的分布範圍也納入考量。如此一來,方能滿足這兩項CBD會員國當時設立的目標。」Venter補充。

另一位研究主要作者Stuart Butchart博士也積極主張,保護區涵蓋範圍的增加必須能確實保護到物種。他指出,「這份研究顯示,各項《愛知目標》之間的連動性是相當大的,擴大『確實可保護到受威脅生物』的保護區,相較於兩個目標各自為政,是更有效的做法。」

Butchart也是國際鳥盟科學部門的領導者,他認為,國際鳥盟在全世界所指定達12000個重要野鳥棲地(IBAs),就是這類機制的運作範例。每個IBA都是對鳥類保護非常關鍵的,「IUCN目前正以IBA的操作概念來延伸到其他生物多樣性領域,並已著手起草「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Key Biodiversity Areas)設立標準,預計於2014年終發表。」

保護區劃對了 還有助減緩氣候變遷

羅馬智慧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全球哺乳動物評估研究團隊的Carlo Rondinini表示,「各國政府對擴張全球保護區的承諾,開啟了保育行動延續的契機,不過前提是,新設立的保護區能填補目前研究指出的落差。」

他補充,「我們躍出了一大步,我們描繪出當前的物種分布、預測他們的未來變化,意味著我們知道如何以有效率、有效果且健全的方式擴張保護區。只是,這並不足夠,科學分析的成果必須轉化成好的操作方式,讓保護區設立與管理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有正面幫助。」

研究共同作者,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教授、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氣候變遷特別小組的James Watson則認為,實行此報告提出的建議方案,還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對未來世代的衝擊。

「將大範圍完整的海陸區域與受威脅物種同時保護起來,我們更有機會為下一世代確保生物多樣性的存續,特別是考量到氣候變遷等威脅的時候。」Watson說。Watson同時也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氣候變遷專案領導人。

2014世界保護區大會在雪梨 盼有新突破

這項研究的結果受到矚目。「我們可能達到了17%的保育目標,卻仍無法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存續,除非保護區的擴張以高度策略性的方式進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身兼IUCN保護區委員會與物種存續委員會聯合工作組副召集人Penny Langhamme說。

這份研究奠基於全球受威脅物種分布的初期落差分析,於2003年德班世界保護區大會開始執行,當時有至少1/5的受威脅物種落在保護區的保護傘之外。

IUCN科學與知識部門主任Thomas Brooks博士認為,2014年底的世界保護區大會將是促成這類落差分析的跳板,也將促成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標準設立,以及保護區經營管理的創新作法。

【參考資料】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