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年用180億個塑膠袋 環團籲速展開「無塑生活」護海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台年用180億個塑膠袋 環團籲速展開「無塑生活」護海洋

2014年09月19日
本報2014年9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9月20日是「國際淨灘日」,環團推出女模「袋安那」現身記者會,袋安那全身上下披掛了數百個塑膠袋,藉此揭示台灣人濫用塑膠袋的壞習慣,環團指出,只要每個消費者願意從使用環保購物袋、自備餐具的小改變做起,不但能還給大海清淨,可能讓自身生活遠離有害物質。

全身上下披掛了數百個塑膠袋的「袋安那」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看守台灣協會19日為了國際淨灘日舉辦記者會,強調號召民眾參加淨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從源頭減少垃圾進入海洋,尤其是塑膠袋、免洗餐具等生活垃圾。

台灣塑膠垃圾比例  遠多過國際

根據「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統計,台灣2013年海洋廢棄物前幾名為塑膠袋、免洗餐具、瓶蓋、吸管與飲料瓶等。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由環資、荒野保護協會、黑潮海洋基金會、台南社大、海科館等團體所組成,他們不只是舉辦淨灘活動率民眾清理海灘上的垃圾,更會對撿到的垃圾進行監測與分析。

環資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解釋,這些統計數據與國際機構接軌,其中發現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塑膠袋不但高居首位,更高達23.75%,遠多過國際。

孫秀如表示,台灣人用「塑」成癮,全台一年用掉180億個,平均每人年使用782個,等於每天使用2.7個(2016/10/21更正:每人每天應為2.14個),但對比照歐盟每年每人平均198個,台灣多了3.9倍,濫用的結果也讓台灣的海岸充斥著垃圾,甚至破壞生態。

關乎「食安」  塑膠微粒終會傷及自身

除了海洋生物誤食、纏繞這些廢棄物而傷亡,廢棄物碎裂成微粒後,也會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孫瑋孜指出,雖然目前科學上對塑膠微粒對人體會有什麼傷害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塑膠微粒卻容易吸附有機化學物,例如戴奧辛、雙酚A、塑化劑等都有循此進入人體的危機。而使用塑膠袋、保鮮膜中的塑化劑易溶於油類,若以此包裝食物,別說是高溫,就算是放在冰箱內的低溫仍有可能釋出毒性,因此減少塑膠袋的使用,不但有益環境,更是保護自身健康。

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說明,台灣濫用塑膠,也對石化工業依賴,但各式各樣的塑膠材質,在製造過程中添加塑化劑、染劑、阻燃物、安定劑等,燃燒後將產生戴奧辛、鹽酸等有毒物質,造成致癌、傷肝、傷腎、男性雌性化等危害。

P1110738

也因此,環資提出呼籲,建議民眾展開「無塑生活」以自備購物袋與便當盒、餐具,取代一次性的使用,更播放影片,顯示該協會的員工實際在附近商家外帶各種食物的狀況,商家也多欣然面對。

一群青年也組成「Ubag」團隊,向店家遊說使用二手環保袋。團隊成員陳堯睿指出,他們在下班、課餘時間,向商家、團體甚至圖書館建議成為二手環保袋的收集、供應站,以這些袋子的使用率,讓資源更有效利用。

P1110740

除了消費者與商家自發的行動,孫秀如指出政府需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分析淨灘結果可知,海灘上的垃圾並非只是遊客隨手亂丟,更大部分來自垃圾場,以環保署的資料來看,全台距離海岸1公里、河岸500公尺以內的公有掩埋場有102處,以基隆八斗子海科館旁潮境公園原址的垃圾場為例,在風吹雨打下與海浪沖擊下,垃圾已裸露在外,每當颱風就可能捲入海裡。

孫秀如呼籲政府,應盡快處理上述垃圾掩埋場,否則各界再怎麼淨灘也是徒然。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