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童在】穿越時空兩百年──《少年噶瑪蘭》 | 環境資訊中心

【經典童在】穿越時空兩百年──《少年噶瑪蘭》

2014年10月28日
作者:童心園

曾經著迷於「小魯兒童小說」系列,每一本故事,都以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為主角,透過躍然紙上的情節,將生硬的史實,轉化為每一個有血有淚的愛恨情仇。其中的最愛,是已故知名本土兒童文學家李潼的《少年噶瑪蘭》。

迷途少年回到過去

《少年噶瑪蘭》封面,圖片來源:小魯閱讀網

「月明的夜晚,加禮遠河恰如一條閃著鱗光的蛇,扭曲身子,伸頭在海中輕輕舔嚐太平洋的鹹水。」故事開展於1800年的蘭陽平原,加禮遠河(今冬山河)畔的噶瑪蘭聚落,一位法力高強的女巫生病了。不斷重複的夢兆裡,看見失蹤的女兒「春天」,伴著一群陌生人,從海邊遠遠走來……

鏡頭跳接到1991年,主角潘新格,是噶瑪蘭族後裔,他從阿公手中得到祖傳的山豬牙項鍊,卻始終自卑於自己的原住民血統,和心儀的女同學坐同班火車來到宜蘭大里,卻在草嶺古道的「雄鎮蠻煙」碑下,遇上一場大雷雨,在電光火石間,回到19世紀的草嶺古道……「阿伯,妳去過龜山島?島上有這麼多野百合嗎?那些百合花,怕不怕風雨?」噶瑪蘭社最聰明能幹的少女春天,心心念念想看龜山島上的野百合,卻被來到部落的漢人騙走、賣到酒家;穿越時空的潘新格和一群雲遊的漢人,見義勇為護送迷路的春天回家,就這樣,潘新格來到了加禮遠社—他的祖先居住的地方。

遠方的龜山島,圖片作者:LIN SHU HUNG,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alex1923/7913576148,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沙丘下的房舍,在高大的橄欖樹、麵包樹和瘦長的檳榔林間,一棟接一棟;這是加禮遠社。」女巫看見日夜思念的女兒春天,站在護送返鄉的船頭上,身旁一位14、15歲的男孩大步走來,那是夢裡的一再重複情景!而族人盯著潘新格的五官,彷彿似曾相識。

血脈相連的時光之河

在空間的鋪排上,李潼運用他美妙的文筆,將故事人物置於如詩如畫的大地舞台:「龜山島背脊下的野百合群落,旺茂挺立,蔓生比一座操場還大,讓拂面的海風,也有淡雅的花香。」讀著讀著,真有走到故事的現場去看看的衝動。直到現在,從未踏上龜山島的我,一直深深相信,島上盛開著大片的野百合。

在時間的敘事上,作家李潼運用了大量虛實交錯的手法,以歷史事實為骨幹、豐富的想像力為血肉,織就了古今交錯的故事。某次,潘新格的祖父,在夜裡的翠峰湖畔對他述說:「這對山豬牙是咱噶瑪蘭祖先留下的寶物,就是我阿祖巴布的隨身物…傳說他抓山豬,還有一個外來的少年幫助。」故事又講了200多頁,19世紀的加禮遠社裡,「未來少年」潘新格,和一樣叫做巴布的小男孩一起制伏了山豬,「巴布在鵝黃色的牙面上,一刀刀刻畫著細緻的繩索紋…這豬牙的花紋怎麼又這樣眼熟?!」這是作家的用心,讓每一個愛聽故事的小孩,忍不住被吸引,不知不覺中,走進作家構築的歷史場景中,並且升起一股血脈相連的感動,讓人和「自己以外的世界」產生情感的連結。

19世紀初的蘭陽平原,剛好是漢人陸陸續續來到的時候,1796年,漳州人吳沙以武力進犯、建立了頭城,漢人以各種取巧,侵占土地。關於這段史實,作家在故事中寫道:「漢人知道他們怕死屍,就在田頭和圳溝丟棄貓、狗遺體,算準了他們不敢再要那塊地,不敢取用那條圳溝的水。噶瑪蘭土地再寬闊,哪禁得起多少分割?」

噶瑪蘭小女孩,圖片作者:Yunghui,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hala2009/9631487462,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李潼在這本書裡,也偷偷埋下關於族群尊嚴、土地正義的意識種子:潘新格因為和族人設身處地一起生活,重新認識自身的生命源頭,並且在離開前,跟族人說:「不要輕易把加禮遠社的土地,讓給人。」春天聆聽,卻這樣回答:「花、草、鹿、人和土地,都是上天的…加禮遠社的河水和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能把它讓給誰。」回到今日,幾乎占據一切資源利益的漢人,依然在蘭陽平原的土地上,極盡所能的需索著。

讀到這樣的文字,醉心於故事內容之餘,自然會產生進一步思索的好奇想望,這是歷史小說最珍貴的地方──從中發現人的共同性,並且產生和前人、和世界血脈相連的永恆感。這時候,再進入到小說的附錄「歷史寶盒」,閱讀相關史實資料,那些本來在歷史課本中感到非常生硬的人物和名詞,就顯得親切多了!

《少年噶瑪蘭》為李潼的作品創下許多光榮的紀錄,除了原著獲獎無數、被翻譯成日文版外,還被改編成動畫、獲得第36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獎。這位偉大的本土兒童文學家,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願他的作品,能夠繼續打開無數孩子的胸懷!

【經典童在】系列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