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綠】海洋減塑倡議者 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30而綠】海洋減塑倡議者 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

2014年10月31日
作者:言月青

胡介申與海洋廢棄物的合照。圖片來源:胡介申胡介申,30歲,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為了海洋塑膠廢棄物減量的推廣與倡議,他奔波了一整個夏天。

6月,他代表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到韓國參加海洋廢棄物與微小塑膠的非營利組織與學術工作坊;回國後,緊接著到墾丁執行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8月底,赴美國出席親人婚禮的途中,介申順便與美國關注海洋塑膠廢棄物議題的組織「5-Gyres」(五大環流),約在機場「面交」對方設計的海廢教材包。胡介申興沖沖地說:「我用台灣海邊的垃圾換到這個定價200美元的教材包!」

環保意識 得於父母

自從2011年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的海洋專員,介申將關注焦點慢慢轉向海洋廢棄物。但介申的環境參與之路,其實是從家中開始啟蒙。

介申的父親,是榮工處專門負責處理廢棄物的工程師:「好幾個科學園區的汙水廠和焚化爐都是他設計的,工作中接觸的都是最毒的東西。」小時候他來到父親工作的地方,父親也會為他解說那些事業廢棄物的處理流程。

至於介申的媽媽,則是一位進步的家庭主婦。1990年,環保署從國外引進街頭資源回收設備「外星寶寶」造型桶,計畫藉此開始宣導垃圾分類的觀念。外型醒目、體積龐大的外星寶寶,卻慘遭民眾嫌棄、成效不彰。

但介申的母親,卻因緣際會加入當時的「高雄環保媽媽服務隊」(財團法人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前身),擔任岡山地區的隊長,走入校園、鄰里,推廣資源回收。介申回憶:「我們家在眷村,每個禮拜就有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帶著小孩、推著推車,拿鐵鋁罐、玻璃到我家來。然後小朋友的工作就是踩鋁罐。有一天電視台突然來我家,拍攝我媽把菜市場的塑膠袋洗一洗,晾在曬衣夾上的畫面。」

求知欲望 源於自然

住在岡山眷村的介申,住家周邊就是樹林、田野,加上父執輩有些生態愛好者,耳濡目染之下,介申對大自然也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選擇嘉義農專的植物保護科,卻因為跟著同學跑野外跑太兇慘遭「三二」、重考一般高中。

考取高中後,介申依然選擇生命科學社,並且加入教育部的生物資優生計畫,每個禮拜天花兩個小時,從岡山到中山大學養魚。「我研究珊瑚礁魚『七夕魚』的求偶行為,指導老師讓我養魚,但每個禮拜去都發現魚死了,就把魚缸洗一洗,然後很難過地回家。」當時,是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的莫顯蕎教授,在背後支持這位「小屁孩」的不成熟計畫,莫老師甚至帶介申閱讀英文論文,奠定他的科學研究基礎。

而後,介申進入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就讀,正式躍入廣闊的海洋世界。大學期間,他常常跟著教授出海、潛水。有一次,剛學會潛水的介申,和老師去夜潛,當他在水裡把手電筒關掉,看到成群帶著螢光的浮游生物和櫛水母的介申,就此被海底世界迷住了。

「我一直覺得教科書編輯的速度,趕不上海洋生態被破壞的速度!」乘船出海採樣的時候,看著採撈上來的垃圾,混雜來不及長大的魚蝦,讓介申深刻感受到海洋生態的迫切危機,而這些,教科書中鮮少提及。在海上看到的現況,促使介申關心相關的議題,自行閱讀吸收。

海廢藝術家liina klauss(中央粉紅洋裝)來台灣創作。胡介申為左一站者。圖片來源:胡介申

行動能量 來自大海

真正投入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則是進入荒野保護協會工作之後。3年前,原本在高雄荒野擔任解說教育志工的介申,來到台北總會投入專職行列,主責海洋保育工作。今年開始,介申的工作焦點,轉向近年日漸受到關注的海洋廢棄物議題。

6月,介申到韓國出席亞太經合會主辦的非營利組織培力工作坊,讓他深切感受到海洋中的塑膠,有多大的問題:「讓我在紀錄片之外,從科學家口中親耳聽到,塑膠是不會消失的。」除了用焚化的方式以外,塑膠在環境中,只能裂解成為更小的單位,小到跟病毒一樣小,它的成份依然是一樣的。學術界近年才開始以「汙染物」或「毒性物質」的角度重新檢視塑膠,不同尺寸塑膠對海洋生態影響的研究也才剛起步,是一個相當新的議題。

在介申前往韓國之前,收到主辦單位寄來的「功課」──一個採樣工具包,附上主辦單位的免責聲明,讓他可以帶著台灣海邊採的微小垃圾通過機場海關,帶到釜山的會場。「透過這樣的方法,真的可以更深入分析海邊的垃圾,過去我只知道海邊很多塑膠顆粒,但是我沒有算過,一平方公尺裡面有幾顆。」

在台灣,有90%的海洋廢棄物是塑膠,其中80%都是一次性容器或餐具。介申反省到國內行之有年的淨灘活動,究竟在除了你丟我撿的遊戲之外,有沒有其他可能作法?他認為,「淨灘只是補救措施,解藥應該是清算『塑膠足跡』(Plastic Pollution),各大NGO已著手監測各種尺吋的塑膠汙染物,唯有拿出科學證據,才有說服力。」8月底,介申所屬的荒野保護協會,舉辦一系列海洋青年減塑行動,吸引海峽兩岸各地來的年輕人前來參與。課程結束後,學員走上墾丁大街、沙灘,挨家挨戶呼籲塑膠汙染的嚴重性。

海洋塑膠廢棄物,在相關研究領域仍是新近議題,國內外相關研究都還不足,未來,介申還會持續投入舉辦NGO和專家工作坊,期許帶來更多關注和討論。雖然少用塑膠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介申應然強調從生活做起的重要性:「最近我的餐具袋裡多了不鏽鋼吸管,前陣子我還買了一打竹牙刷。」剛辦完婚禮的他,還買了竹牙刷當作禮物發送。

剛完婚的他,也感謝長跑多年、同為荒野志工的新婚妻子,一直以來的陪伴:「NGO工作者,真的需要另一半超乎常人的支持。」除了理念契合,更有許多時刻,要能接受另一半「總是在工作」的狀態。介申回想起,20年前電視台來到家裡,報導母親的光景:「有一個奇怪的人買東西都自己帶容器,然後會把塑膠袋洗乾淨重複使用,現在想起來,20年後我竟然在做一樣的事。」但問到他,是否會持續走在環境參與的行列,投入海洋保育的議題,他則肯定地回答:「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