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腎結石調查系列二/地下停車場宛如魔咒 入侵公園、校園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都市腎結石調查系列二/地下停車場宛如魔咒 入侵公園、校園

2001年12月05日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圖說:北市大安區龍陣二號公園的地下停車場興建案遭居民反對而停擺,導因於居民對老樹的情感難以割捨。記者鄭朝陽/攝影台北市政府統計,去年台北市民找一個停車位平均要花十五分鐘,平均每個月要付兩千一百二十九元停車費,近六成駕駛人曾因違規停車遭舉發;養一輛私家轎車的代價,台北市民的付出居全台之冠,對停車場的需求更備感殷切,這也是公園綠地、學校操場被停車場附身的魔咒。

「這好像是吸毒,吸的時候渾然忘我,事後卻痛苦難抑、後悔不已!」堅決反對鄰里公園興建地下停車場的台北市大安區龍陣里里長劉長青拿吸毒比喻市府犧牲公園來供給停車位的作法,該里的龍陣二號公園地下停車場興建計畫拖延了四、五年,至今還因附近居民的反對而停滯不前,這是國內第一個勇於跳出來破除魔咒的個案。

龍陣二號公園內外,麵包樹、榕樹、樟樹等二十年以上樹齡的老樹不下五十株,對這個只有六百坪規模的小型社區鄰里公園來說,濃密的綠蔭宛若一座小森林,在車陣喧囂的水泥叢林中,是難得的綠意。

在上一任里長任內,這座小公園被規畫為地下五層的停車場,加上必要的通風與機電設備,必須往地下挖七層樓深,前任里長極力贊成,認為可以解決里民停車不易的問題;投資的業者不但提出規畫報告,還獲得市府的承諾,並完成部分申請程序,將採BOT方式開發,業者興建、經營一段時間後,交還給市府經營。

綠地換廢氣 免談

現任里長劉長青和多位住戶仔細了解規畫內容後,強烈反對停車場進駐龍陣二號公園,「幾十棵老樹將因此搬家,換來長期的廢氣與噪音汙染,笨蛋才會答應這項交易!」反對的里民愈聚愈多,上一任里長改選時,劉長青因此獲得壓倒性支持,成了抵擋停車場開發案的前鋒。

劉長青表示,興建停車場必須百分之百開挖整座公園,雖然規畫書中承諾日後會保留一半的綠地,但整個地表下方都是停車場的水泥牆板,二公尺深的表面覆土不利高大喬木生長,更何況小樹苗得花二十幾年才能長成大樹,要住戶說放棄就放棄,「人生有幾個二十年?」他問。

北市府交通局、停車管理處多次與龍陣里民對此召開協調會,會議過程正反兩派人馬彼此叫囂,最後總是無疾而終,即使由市長馬英九親自出馬,也說不出讓里民信服興建停車場的理由,馬英九只好表示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至於對業者無法投資的損失,馬英九不排斥市府應依法承擔。

劉長青認為,政府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並沒有周延的規畫,未來的後遺症不少。例如在公園興建地下停車場,既不考慮公園生態機能是否被破壞、對住宅區居民是否有負面衝擊,對是否有商機也沒有正確的評估;以龍陣里為例,周邊三百公尺範圍內就有大安高工與建國高架橋下等公有停車場,市府卻同意民間投資一座停車費率高於公有停車場數倍、又會帶來住宅環境品質衝擊的停車場開發案,可見決策過程太過粗糙。

重視生態 說說而已

看看原本違建林立的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以及人塚同居的十四、十五號公園,當初徵收、開闢一座公園所耗費公共資源有多麼龐大,通過繁複的都市計畫法制程序才爭取到「都市之肺」、「都市之腎」,如今要毀掉其生態機能,卻如此輕而易舉,「綠地計畫、圖上畫畫、牆上掛掛」的玩笑話竟然應驗成真,令許多都市計畫學者不禁感歎。

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處長楊綱,眼看著一座座公園的大樹都因為興建地下停車場緣故而消失,心裡也覺得「很痛、可惜」,但礙於中央訂定的法規,地方政府也有解決停車問題的實際需要,基於「市政一體」的立場,也只能不得已「勉於配合」,其角色錯亂與內心的掙扎,不難想像。

公園目標是什麼?

楊綱對國外公園的綠草如茵與寧靜氣氛羨慕不已,反觀國內的公園,不僅要滿足唱卡拉OK、跳土風舞、親子遊憩等需求,還要接納停車場、商場、旅館、游泳池、健身中心等設施作「多目標」使用,「公園的目標是什麼?」楊綱不方便自己回答,卻可以聽出他滿腹的疑惑。

公園廣建地下停車場,就能解決停車問題嗎?

「提供愈多停車位,只會吸引更多人買車、開車,這是一種惡性循環!」這句話出自不願署名的北市停管處主管之口,雖令人訝異,對現實環境卻是中肯的針砭。

這位主管學的是交通管理,他一向不主張以供給車位來解決停車問題;每位交通學者也都告訴學生,提供便捷、價位合宜的大眾運輸系統,才是順暢交通、減少汙染的根本之道,但「坐上這個位子,只能依法辦事,理想只是理想。」這位主管說。

為了取得興建公園與學校操場地下停車場的正當性,同時消弭停管處「球員兼裁判」的非議,停管處每年編列預算執行這類停車場興建計畫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贊成者居多數就蓋,反對者多就放棄,至今只有龍陣二號公園案踢到鐵板。

民意支持?民調誤導!

大安區社區規畫師陳毓棻認為,這不代表已經興建的公園、學校操場的地下停車場是民意支持的,民調的刻意誤導,往往會使民調結果失真,讓民眾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反而淪為為政府背書、摧毀都市生態機能的幫凶。」

的確,任意檢視幾處興建地下停車場的公園和學校周邊,巷道停車亂象並未因為停車場的出現而有所改變,顯示這項「多目標」使用方案禁不起挑戰。對充滿無力感的停管處主管來說,卻得「阿Q」一點往好的方面想:只要能把部分車輛導入室內,道路的平面車位就能取消,路況品質就能提升,「停車場的外部效益是無法估算的」這位主管如此自圓其說。

這種阿Q式的政策邏輯迫使停管處持續對公園綠地和學校操場開刀,主管都市計畫的都市發展局局長許志堅,雖然不忍心公園綠地的角色遭扭曲,卻也不得不承認紓解停車需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