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柿(Diospyros discolor Willd.)又稱台灣黑檀,拉丁學名的屬名dios源自於希臘語的Zeus,也就是天神宙斯;pyros則是果實的意思。Disopyros也就是天神享用的水果之意。在諸多柿樹中,毛柿受到許多族群的青睞。
毛柿分佈於菲律賓各島嶼、台灣東部的蘭嶼、綠島、龜山島及南部地區的海岸。除了自然分佈的地區之外,也常見於東部的噶瑪蘭、阿美、卑南及排灣族自家的庭園中。雅美族人則普遍栽植於私有林地及水芋田的護岸。
有趣的是這樣的的地理分佈,和當地各族群對這種植物的稱呼幾乎是一致的。菲律賓群島上的Takalu、Itbayaten、Hanunoo 稱毛柿為Kamaya,Cebuano族則以amaga為毛柿的名稱。同樣的噶瑪蘭族、阿美族、卑南族及排灣族,也以kamaya稱之。雅美族稱之為kamala。
日本學者土田滋(Tsuchida)指出,「如果菲律賓Cebuano語的amag*『柿』是同源詞的話,那麼,台灣南島語言的詞形就是借自巴丹群語言了。」從各族群對植物的稱呼,也可以探討族群間的類緣關係。日本的博物學者鹿野忠雄也指出,「從人工栽培植物的傳播,我們不僅能多瞭解史前民族的互動關係,甚至還可以進一步探討民族遷移的方向」,毛柿、台東龍眼都是有趣的話題。
姑且不論是否為語言學上的採借或音變,亦或是原有的族語,毛柿是普遍受到重視與珍惜的。因此,在族群的擴散過程中,可供食用的果實和功能繁多的樹材,這樣的樹種成了遷徒時的重要附件。
龜山島是毛柿自然分布的極北,島上的住民對毛柿有著不同凡響的情感。開放觀光之後,原先住在島上的居民,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岸祭拜居民心目中的「神木」,庇佑他們的「毛柿公」。毛柿被奉為神受到祭祀,放眼來看,也只有龜山島了。
卑南族更以毛柿的花、果期為歲時工作曆的物候指標,毛柿的花開時,是種的時候;毛柿的果成熟時,是做的時候;卑南族人更以毛柿成熟的果子,做為孝敬老人家或給生病的人食用的重要水果。阿美族人除了食用果實外,它那烏黑發亮的心材,則是製做頭目使用的權杖最好的材料。
雅美族人使用毛柿的經驗應該是最豐富了,從住屋的樑柱、曬魚架、雅美船的暫時性木釘、打小米的杵、配戴在肩背的刀鞘等等,都和毛柿息息相關。雅美族人使用毛柿的時機那麼的龐雜,那他如何去經營自己的林地呢?這倒是值得探討的事情。
雅美族人除居材自較遠的公有林地之外,也會經營父系群的私有林地。在私有林地上,雅美族人會種上台東龍眼、麵包樹、可可椰子、大葉山欖及毛柿等果樹,在一個10*50的樣區中,平均約有3-4棵毛柿,其中1-2棵是母樹,其形態欠佳不適合取材,亦或是樹材部份腐朽,主要提供果實做為果樹之用,這棵通常是胸徑最大的一棵。其它幾棵則大約在胸徑6公分時,在離地30公分的基部砍斷當做生活用材。
砍斷後的毛柿,會在基部長出7-8枝的孽芽,孽芽比起小苖生長的速度更快,可用的樹材數量又更多;大約4-5年後,孽芽長成枝幹,又可以提供使用了,這樣週而復始的使用,2-3棵的毛柿,只夠一個家庭永續的使用。這樣的經營方式,比起造林後全面皆伐來得有效率吧!
資料來源;塔山自然實驗室 http://tnl.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