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文化根基草原 期待來台學習建立產品價值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遊牧文化根基草原 期待來台學習建立產品價值

2014年12月19日
作者:呂妍(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

把內蒙古牧民帶到台灣做環境交流起初是個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

內蒙和台灣不只隔了海峽

呂妍。內蒙不開放赴台灣自由行,也不開放赴港自由行,因此不能轉到香港進入台灣;在基層社區工作的牧民領袖,大部分不懂得漢語,生活中很少使用漢字,對他們來說,光離開蒙古文通用的地區在中國大陸旅行都有一定的困難;基於種種緣由,內蒙地區的NGO並不多,多數牧民對環境運動、公益組織相當陌生。

可我就是想到這個異想天開的主意,並且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負責兩岸交流的專案經理謝璧如一拍即合,並獲得關注牧區生態學教授海山的大力支持。在中國大陸、台灣工作人員全力以赴的協助下,排除種種困難,使這個活動得以成行。

擦亮傳統文化與生態價值

我在內蒙地區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已有數十年,曾在牧民當中宣傳土地權,在內蒙以外的地區宣傳遊牧文化的生態智慧和生態價值。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是一家環境NGO,也是教育類社會企業,從天下溪推出草原專案開始,即提出:「關心牧民生計,關注草原環境」的口號,反對刻意製造環境和原民的對立,並以人工干預的方式治理。但隨著工作深入,我們體悟到這個口號更深遠的意義。遊牧文化是經過數千年與草原協同演化,順應自然規律,並且守護了草原文化。想要保護草原就要保護遊牧文化。但困境在於,保護遊牧文化的同時,如何讓牧民可以兼顧經濟受益。

遊牧文化近幾年面臨外來移民湧入、農業擴張、文化被否定,而現階段主要壓力來源是資本、商業和全球化市場。在這波變動中,牧民被迫、或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放棄傳統飼養方式,以及和生態和諧共處的牲畜品種,改接受圈養、飼料育肥、高報酬的外國品種等,使過去安全優質、友善環境的肉食品,變成工業添加劑的副產品。

於此同時,我開始接觸「公平貿易」這一概念,意指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生產農牧品,並將環境成本計算在產品的售價中。接觸這個概念數年有餘,卻未曾在牧區實行,只看著牧區的生產變形越來越嚴重。

拒絕盤商剝削 環境友善農業尋求支持能量

今年4月,我到台灣參加兩岸地球日交流,發現台灣的農友也遇到類似問題。台灣農業曾在全球貿易農產品開放的打擊下嚴重受挫。所幸近十幾年,經關注環境與食安人士的努力,友善環境的小農生產重新興起,並且出現共同購買的消費模式。

中國官方政策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牧民變成定居

今年7月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哈拉高畢考察時,對當地合作社努力的成果驚艷不已:他們團結牧民,重新統籌勞動力和草場的使用。這雖然遠離了典型的傳統遊牧,但牧民的智慧仍在整合過程中綻放光彩。經過交流,我們逐漸瞭解牧民需要的協助,而合作社隊長浩畢斯哈拉圖更清楚提出,希望深入畜牧產品的銷售模式。

實際協助浩畢斯哈拉圖銷售羊肉的過程中,亦探得牧民的其他困難:中國今年開放農產品市場,造成國際上低廉的畜牧產品湧入,直接壓低牧民的羊隻市價。而前些年,中國在國際畜產市場競爭上輸給巴基斯坦等伊斯蘭國家,阻斷不少外銷的出路。

但這些傷害遠不及企業或中盤商的剝削。內蒙羊肉、牛肉、乳品的品質雖然好,但銷售管道全被大企業和流通商控制;產品一旦到他們手中,只有價格競爭,毫無產地優勢,又或者產地優勢被次級品的各種手段打亂。生產者不是經營者,無法樹立自己的商譽,也無法取得價格優勢。

因此,促成台灣與內蒙之間交流的橋樑顯得可貴且迫切。一方面是產品經營,另一方面牧民也能學習如何經營家鄉的旅遊資源;我們希望牧民能吸收新的概念,並且保持長期交流。當然,草原上遊牧文化獨特的生態智慧必須要親自參訪才能得窺一二。之前多次到台灣交流的張依妹也曾經上過生態學,但卻是在參訪草原與草原遊牧後,感慨的說:「現在才明白什麼是生態學,這是學校裡學得再久也無法明白的感動。」

※兩岸永續環境經營交流將於12/19-25來台參訪,並於12/24舉辦分享會,分享會詳細內容請見2014兩岸永續環境經營交流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