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唯一解? 全國能源會北區場 少談替代方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核電是唯一解? 全國能源會北區場 少談替代方案

2015全國能源會議,系列報導一

2014年12月19日
本報2014年12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全國能源會議將於明年1月舉辦,近期正舉辦分區團體意見徵詢會議,幾場會議下來,往往聚焦於反核、擁核兩派交鋒,發展再生能源與節能實際措施討論比重較小。

19日北區場中,新北市府代表表示,在核電廠全面除役停建的前提下,若效法新北市幾年來的節能努力,全國可能在2030年省下110億度電,但這樣的建議反遭與會擁核人士一再點名,甚至嗆聲「到時候新北市缺電,就別要求中電北送!」

全國能源會議北區因應策略意見徵詢會

新北市提無核假設  建議規劃替代方案遭嗆

新北市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林文信指出,在核四封存、核一二三廠不延役情境下,台灣的電力供應應盡速做最佳規劃,新北市提出優先開發低碳能源,並且適度推動節能。林文信指出,節能方面應擴大地方成功經驗。以新北市過去2、3年來輔導製造業、服務業、住宅部門節能,以及推動全面汰換LED路燈等措施為例,如能將新北市節能模式推廣全國,推估2030年全國共可省下122億度電。

林文信表示,新北市府仔細閱讀能源部所撰寫的「用電零成長評估報告」,發現該報告結論雖表示無法達到用電零成長,但若具體落實當中提出的各項措施,2030年全國可能節電可達220億度。例如降低或移轉尖峰用電、設置智慧電錶、推動單位面積空調用電量標準、鼓勵設置大型儲能設備與電力監控系統等。

能源供應方面,新北市提出若核四封存、核一二三廠也不延役,台灣的電力供應應盡速做最佳規劃,尤要以開發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等低碳能源優先,更要求把建議能源的設置目標再提早5年,全面提升再生能源總設置容量,以提高自產能源比例。

林文信建議加強北部設置太陽光電、地熱發電與海洋能發電,也應將天然氣電廠作為未來電力供應的選項。林文信指出,天然氣發電廠設置需時5年,為避免2121年備用容量率不足,應即刻開放民間設置天然氣電廠,並推動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及北部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等計畫氣接收站開發時程延宕而影響電廠供氣時程。

他也提出減少對高耗能產業的獎勵與要求電廠開發應考率除役後,是否可再更新為新電廠等。

面對在會議中一再遭擁核人士點名與嘲諷,指出北部用電需求高過全國各地,新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如今卻帶頭喊無核情境,讓他們以「到時候新北市缺電,可別要求中電北送!」反譏,質疑新北市是否能承擔無核後缺電的結果。

林文信解釋,核電的爭議也不可能馬上有定論,新北市府以全面無核的情境來估算,要求採取措施,這樣到時真的無核時才能夠因應,其實很保守,也才是負責的態度,且不管之後核電使用與否,這些節能與發展再生能源的行動,都是有幫助的。

「談低碳不談永續」  未來僅核電可行?   

此次北區會議範圍包含新北基宜,除了新北市府外,宜蘭有兩位民代到場,立委陳歐珀重申宜蘭不接受南澳地區成為核廢場址;即將上任的縣議員薛呈懿則提出每個縣市的條件與需求不同,因應方式也大不相同,並不適宜全部在一次會議中涵括,她更質疑為何能源局無推出可行評估與實際作為來與各地民眾討論。

而全國能源大會之前遭反核團體質疑只是在為核電鋪梗,大會正式展開前的分區會議也是核電論戰多過再生能源與節能的討論。此次會議中,落實能源稅、智慧電網、溫減法等僅有零星民眾提議。

「談低碳卻不談永續。」宜蘭小農李婉甄批評此次會議設計,認為會議的確想把結果導向核能。

從議程來看,舉辦會議的經濟部能源局提出「需求有效節流」、「供給穩定開源」與「環境低碳永續」這三大核心議題,其中開源一項中,三項子題分別為「台灣再生能源到底還可以增加多少」、「燃煤、燃氣及核能要如何選擇才符合全民利益」與「什麼才是合理電價」。

在簡報中,可以看到能源局仍將再生能源視作不夠穩定,更有「核能發電過程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字句,將核能視為減碳、抵擋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也再次強調能源供給與經濟發展的正向相關;部分與會的產業界人士,一再疾呼需要充足與穩定能源供應,但產業轉型能如何具體進行,則較無討論。

核一、二延役?  環團籲莫忘綠色經濟政策綱領

事實上,新北市長朱立倫曾表態「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而即將上任的市議員們也有過半曾在選前承諾反核。如今核一歲修、又談要延役核燃料棒,眼看核一二廠延役勢不可擋,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期待市府與議會能有更明確的動作。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提醒,行政院曾承諾今年10月提出「綠色經濟政策綱領」,但至今仍未出爐,他建議應在明年全國能源會議一併討論,「因為這應該屬於很上位的重要政策」。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