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歐陸現狼蹤 「土地分享」保育模式有成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1/3歐陸現狼蹤 「土地分享」保育模式有成

2014年12月22日
本報2014年12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歐洲的森林,甚至是郊區,已再次充滿大型掠食動物的咆哮與腳步聲。過去科學界擔憂,大型肉食動物很可能因人口數量增加和過度消費而滅絕,但研究發現,棕熊、狼、猞猁的數量,在擁擠的歐陸上正逐漸回穩。

挪威的野生歐洲狼。(來源:Tom Bech)

保護區之外 1/3歐陸可見狼蹤

歐陸(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除外)近1/3的陸地上,可以發現棕熊、狼、歐亞猞猁和狼獾的身影,且大多數生活在自然保護區之外,顯示人們的態度改變,以及大規模的地景保育,成功地保護了人類史上一度被大量獵殺的物種。

熊是歐洲數量最多的大型肉食動物,約有17,000隻個體;狼有12,000隻、歐亞猞猁9,000隻,狼獾1,250隻則僅出沒於斯堪地那維亞和芬蘭北部。

只有比利時、丹麥、荷蘭和盧森堡(以及不屬歐陸的英國)沒有任何大型掠食動物的繁殖族群。不過研究主要作者和其他保育學家表示,這些動物在人口稠密地區也出乎意料的多,顯示即使是英國鄉下地區,也能供養大型掠食動物。

人獸相處有道 大型肉食動物定居人口密集處

平均來說,歐洲的狼生活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7人處,猞猁生活在每平方公里21人處,熊則是19人。但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學者Guillaume Chapron和其他歐洲學者發現,有時狼也會生活在每平方公里3,050人的郊區,這個人口密度比英國劍橋或新堡都要高。

調查結果發現,歐亞猞猁的棲息範圍跨23個歐洲國家,有11個永久族群,但只有5個是原生種,顯示復育與重返原棲地計畫奏效。

Chapron和研究夥伴認為,大型掠食動物的復興顯示,不同於北美洲和非洲把人和野生動物隔開的做法,歐陸的「土地分享」(land-sharing)保育模式成功了。

研究者表示,「土地分享」模式應該可以應用到全世界其他地區。

「與獸同行」 強勢法令不可少

「這並不是一個愛與和平的故事,共存表示會有衝突,但必須管理衝突,使之降至最低並解決問題的根源。對人類鄰居來說,狼是一個問題。我們不應該討論人與掠食動物的衝突,而是對於掠食動物,人們之間抱持不同的態度。這些動物象徵人類對於土地利用的不同看法。」

「土地分享」能在歐洲成功的原因包括政治穩定、野鹿等獵物數量增加,以及對電圍籬等非致命性家畜保護裝置的補助。使用非致命性家畜保護裝置,表示農夫不需要射殺野生掠食動物。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歐盟棲息地指令(EU habitats directive),Chapron說。成員國必須依此指令保護和復育稀有物種。「沒有棲息地指令,不可能有今日的復育成果。這顯示只要人們願意保護自然,也有棲息地指令這樣夠強勢的法令,就可以做到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