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不平靜在今年格外顯著,從中國政權的一國兩制白皮書,到新界東北的土地徵收撥款被強行通過,過去象徵資本與繁華的香江生活,像被戳破糖衣的殘破商港,有人試圖強行塗抹上完好形象,用大香港穩定發展來抹黑造謠,而有人則希望揭露這美好想像,回到生活面對問題。
搭乘著快鐵從機場前往市區,便捷而迅速掩飾了城市底層對自由的嚮往,隨著窗外移動的景物開始進到地下化的地鐵系統,除卻外表的光鮮,地下盤根錯節的困境,就如同英治時期構建的地鐵要在現代社會中不斷翻新與創造,矛盾的中港關係成為所有問題直指的核心。如果要把香港行一些對民主、自由、社運的觀察濃縮,我的形容是:香港無論在民主自由或者是經濟發展似乎正往下沈,但所有人都拼命地往上游,期待抓到一個浮木可以漂上來,得到解脫。但有時候好像抓到了一個,後來發現沒有用。《和平佔中》則是一個看似最有用但大家又失敗太多沒把握的浮木。能不能浮上來,就看港人意志了。
市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
約有700萬現居人口的香港,每年來觀光的中國客約是3000萬人,而數字的多寡由中聯辦(中國政府駐香港特區辦公室)控制,窄小的巷弄間更顯擁擠,走在街上似乎永遠都會撞到人,但隨著密集的接觸,換來的卻是衝突,特別是民主。如果過去台灣代表民主的中國;香港就代表繁榮的中國。隨著近年台灣主體意識浮現後,民主中國這樣的大旗大概只有國民黨敢拿來揮舞,青年人在行動中再再展現與中國的切割;但香港的繁榮已經漸漸被上海、深圳取代,接受一國兩制的香港,正在被挑戰。
台灣海峽的隔閡讓我們長出自己的東西,不過香港沒有。除了自由開放投資、金融,大概找不到《文化》這兩個字。在談天過程中,不少港人希望來台灣生活。台灣人則希望到香港賺錢,但很少人會想定居在那;歸屬、認同大概是最截然不同的地方。
當然仍有相當多團體正在努力,但他們對於大時代的變化很無力。我們幾乎拜會所有NGOs,都希望我們好好把台灣守住,不要成為下一個香港。只是他們正在對抗的中共政權不是省油的燈,建制派(親中共的)不斷用中共的資金投資公共建設來收攏人心,甚至發米發油,操作共產黨最熟悉的那套底層革命,也因此民主派雖然人數略勝,但勝利遙遠
經濟環境越壞、建制派就會說是爭取民主的人造成社會動盪害的;甚至連和平佔中行動,民主派都還是焦慮,有人來亂使得場面混亂,甚至共產黨的人混入其中製造混亂,反而讓解放軍有鎮壓的機會,這樣所有的事情就玩完了。
環境區域治理與民主
除了民主之外,中港關係從我們熟悉地環境觀點出發,更是詭譎。環境向來與區域治理是擺放在同一個平台之下,尤其在大陸國家中,許多自然資源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譬如香港的水資源,勢必扣連中國南方的水域治理,香港的反核運動,其實要處理的也是中國廣東的核能電廠。當一塊土地的資源與治理,掌握在另外一個不合諧的政權之中時,選擇在中國政權中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反抗、合作、批判、溝通,要如何取捨甚是困難。
對香港的國際性組織而言,許多團體選擇在香港設點,除了關心本地議題外,更要處理的其實是希望可以在中國有辦公室,進而影響大中國的環境、貧窮、動物權益等不同方向的政策,所以與中國政府直接唱反調的機率近乎零。而屬於香港本地的組織,則對於要如何對中國政府施壓與談判中,讓香港環境更好需要更多智慧。
而對於環境組織來說,由於過去歷史脈絡中,對公共議題與環境理念較為進步,近年來也與中國南方的一些組織工作者進行交流、培力工作,在認同上也覺得出於同一個系統必須有更多合作,所以向來也不會有太多衝突。
但在這樣的結構下,這一波香港民主運動中,我們幾乎看不見較有規模的香港環境組織在參與,但有趣的是,許多長年在環境運動中工作的個人,則在工作之餘,以不同樣貌出現在香港民主運動中,個別地參與志工、參與其他非正式團體並擔任幹部,街頭上的會心一笑,似乎更可以見到環境運動者對自己土地、民主的擔憂與工作之間的矛盾。
依存與分裂,港人的抉擇
而自然資源的缺乏,似乎也成為香港民主運動中的一環。這幾年確實有一群人開始在談香港獨立,但沒有自己的水、電甚至農產品,只能倚靠中國的香港,過去殖民地時期是這樣,將來也會是。而對於絕對不會讓你獨立或脫離的中共政權,無論你出多少成本,他依然不會給你資源。這也成為港人在這波抗爭中,除了主觀上還是多數認知自己為中國人的一部分,意識認同上也還沒到獨立的思考脈絡外,不可輕忽的一點。
最壞的時代可能也將成就最好的時代,雖然不少資深的工作者有相當多的擔憂與焦慮,但年輕人卻仍充滿活力地用最後一搏的心態在為自己與香港拼命,回到台灣,似乎每況愈下的發展想像(包含對中國以及資本),也讓更多年輕人走上街頭;那就拚吧!用青春熱血再次替這片土地發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