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成潮流 雨林守護者不再絕望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保育成潮流 雨林守護者不再絕望

2014年12月26日
作者:Rhett Butler(Mongabay.com網站創辦人);編譯:潘忠廷

痛心雨林消逝,Rhett Burtlerr決定創設Mongabay.com新聞網。圖片提供:印尼環境資訊中心

痛心雨林消逝 創設Mongabay.com新聞網

我曾在1990年代中期造訪過馬來西亞婆羅洲一處壯麗的低地雨林,我在參天古木中健行,一路涉過如水晶般清透的溪流,更因瞥見瀕危的犀鳥、紅毛猩猩等野生動物而感受到自然的偉大,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之一。然而如今這些景象全被油棕園所代替,這沈痛的事實讓我決定走上創設Mongabay.com一途。

現在Mongabay.com已成了探討全球熱帶雨林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網站。這15年來我投注許多心力在雨林保育上,和世界最頂尖的森林研究者踏訪過無數座森林,這段時間我因目睹眾多難以置信的破壞而對未來感到失望。然而最近,也是第一次,我開始對森林的未來感到盼望。我絕不是盲目樂觀,我們的網站甚至被人視為「最令人沮喪的網站」。我樂觀是因為我確實在近來的趨勢中嗅到了一些契機。

解決環境問題 需要更強大的公民力量

在全球雨林快速消失的數據中,我觀察到一個令人振奮的事實。在現代社會,森林是為了滿足市場消費的需求而被砍伐,而非貧窮農民為求生計的刀耕火種。換句話說,砍除熱帶雨林的動機已從貧窮驅力轉為利益驅力。這觀察很重要,這表示由少數人造成森林大面積的毀壞。

兩個世代前,我們得在人口快速成長的鄉村取得溫飽與雨林保育間的兩難問題傷透腦筋,但現在我們則轉為要求政府與財團為環境代言,不再為了糧食生產而無止盡的開發。

在某些個案中我們發現這方式不僅能讓企業獲利,更能改善公司管理,強化運作效能。大部分的公司當然不會主動改進,這得透過眾多關注消費者權利的環保團體的倡議,讓跨國公司感到輿論壓力,事情才可能發生改變。上個月年產值1350億美元的嘉吉已承諾,所有的供應鍊中都不使用任何毀林產品,這是個相當難得的改變。

科技耳目進駐雨林 山老鼠無所遁逃

雖然承諾有時可能會跳票或投機取巧,但拜科技進步所賜,我們手頭上擁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監督工具,因此除了仰賴各機關主動提出的數據,衛星資料也能快速進行比對。例如全球森林觀察就是一個即時、公開森林狀況的監測平台,讓世界各地的組織及政府,甚至每一個人都能保護森林。

此外,陷阱相機、感測器與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皆讓任何違法行為無所遁逃。舉例來說,雨林聯繫公司就開發出一種能夠「聽到」森林中槍聲、鏈鋸以及卡車聲的行動電話系統,當系統偵測到可疑的聲音時,就會自動傳送訊號給當地執法人員,即刻採取逮捕行動。而透過DNA檢定技術,我們也可以掌握到手中木頭的產地來源,立刻就可以判斷木頭取得的合法性。

環境政策推動有賴政府、人民與企業合作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然而是否採取行動仍得仰賴政治意願。在過去這完全無法得到保證,但現在情況也改變了。上個月有20多個國家簽署了紐約森林宣言,欲在2020年前達到伐林量減半,2030後零伐林的目標。

雖然有人覺得這是作秀,但真的有些國家對此議題開始認真以對。巴西透過增設保護區,強化環境法規以及與私部門的合作,已開始有些成效;印尼前總統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透過停止發放伐林與種植准許證,成功守住了超過1400萬公頃的森林與泥炭地。

雨林需要新的經營模式

但這一切皆非理所當然,停伐的政策一提出,林業部門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因為政策的推出挑戰了原有的利益結構。過去的林務官員已經太習於工業伐林與將森林轉作他用,而漠視在地社區的需求,國家的停伐政策迫使地方政府改變過去的森林經營的模式,因而造成典範轉移。

上個月許多印尼大廠諸如金光農業資源(Golden Agri-Resources)嘉吉(Cargill)與豐益國際(Wilmar)皆簽署了印尼工商會宣誓(KADIN Pledge)要求政府強化國內的保育政策。部分國家如美國、澳洲已祭出政策來保護國內木材製造商,歐盟則要求國內對於木材進口來源訂下嚴格規範。

墨西哥則將權力下放與地方組織合作,讓社區民眾也能參與森林保護。雖然人口增長、消費主義興起與消費者對產品來源的冷漠是原始森林的一大威脅,但零伐林的政治承諾,伐林棕櫚油市場的萎縮以及先進的偵測技術仍讓我對於未來森林保育的前景感到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