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大聲公 x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系列報導
當地人俗稱「風頭水尾」的麥寮鄉處在雲林縣內西北邊最邊角的鄉鎮,夾雜在濁水溪與新虎尾溪之間背山面海,填海造陸鋪成出的海埔新生地,一座外界無法透視的石化王國「六輕」,在石油危機的歷史背景之下,誕生於此。
大安社大「環境大聲公」公民記者與「自從六輕來了」合作中,在麥寮鄉三盛村的老村長許澤山帶領下環繞六輕園區,有機會一窺石化王國周遭的地理景觀。
許村長帶著公民記者繞著六輕圍牆,突兀的煙囪冒出陣陣的白煙,隨著陣陣刺鼻的酸味,許村長說,「裡面製造甚麼都不會跟我們說的啦」!據說,裡面還有焚化爐,燒些甚麼,也不會跟我們說的。
託付給公正的第三者 監測公正公開透明
「20年了,王董並沒照當初講ㄟ,我不敢妄想六輕照王董講ㄟ做到零汙染,但是至少要做到符合標準」,許澤山而且這個監測的工作,要比照台電在台中的火力發電廠,是台電出錢交給民間,再託付公正的第三者,做公正公開透明化的監測。
「希望能在環境上做監測,達到環保的標準,對村民的健康有保障,又能同時兼顧到經濟,這樣是最好的。」
台灣中部地區濱海公路兩旁的景致往往是平坦開闊的。房舍通常頂多兩層樓,路樹也多被終年的強勁的海風給吹彎了腰。不過行經麥寮地區時,遠遠的就可以望見六輕廠區高聳的煙囪吐納白煙。那煙連接著雲,叫人難以辨別天空真實的顏色。
麥寮位於濁水溪出海口南方,溪水挾帶的泥沙淤積成一片廣大的泥灘地。海口居民種植地瓜、落花生,也在這片沙灘養蛤撈鰻苗維持家計。民國83年,六輕來了,抽砂造陸形成了東西寬幅4公里,南北縱長8公里的海埔新生地。
據說當年抽出的砂量足以從基隆到高雄鋪滿三層樓高、400公里長的的八線道路。原來的海岸線向台灣海峽推前了4公里遠,令得居民再也無法輕易接近。五年一度的村莊盛事,如今也只能在六輕前的隔離水道施放王船。王船駛不出海,是不是也帶不走村民的疾病和苦悶?
如果沿著六輕的圍牆從東北端的焚化爐行駛,你會經過製造大型管線機具的設備廠區、經過好幾根大煙囪還有方頂的、圓頂的、不知進行著何種生產的廠房。想要去到南側六輕專用的麥寮港邊,你會感覺車子開了不只10分鐘,那距離不只8公里。圍牆內儼然是個龐大且森嚴的六輕王國,就算提出申請也未必得進入。
以麥寮港來說,它的面積幾乎可與台中港匹敵,其深度甚至比台中港多了四公尺以供30萬噸的貨船進出。光是台塑在麥寮港就擁有40多艘貨船運送進口的石化原料,並出口煉製過後的輕油與塑膠物料。而三盛村街上可以看到台塑石油、台塑貨運公司,六輕廠區對面就是長庚醫院。台塑的相關企業在麥寮隨處可見似乎是不足為奇的事。
在麥寮,當地居民無法輕易進入六輕領土,六輕所帶來的利益和外地人卻輕易的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型態。
要知道,豢養維持這樣一個王國是得付出代價的。六輕用水用得兇,每日所需為34萬噸,就比雲林縣每日的民生用水硬是多出了4萬噸。廠區一旦運轉就不能暫停,雨量不豐的時候,六輕將大部分的濁水溪水截走,徒留乾涸的河床與望天興嘆的農民們。此外,六輕整個廠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佔了全國的18%。但經濟上的實質貢獻卻只有個位數。在這資源珍貴的島嶼,我們窮盡一國之力也很難餵飽六輕。而它還想要更多。
台塑20年前就是以世界第一的規模來規劃六輕廠區,當時確實也是世界第一、無與倫比的巨大。粗細不一的石化管路蔓延廠區數百公里,以1萬多個管閥和法蘭相互連結。要命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就從這樣的連接點洩漏出來。在海風的侵蝕和吹撫下,質地再好的設備都會被腐蝕老化。數大不一定是美也未必就是好。數以萬計的管閥難以維修控管,於是彰化雲林沿海的居民便順著不同時節的風向嗅聞帶著酸腥味的海風。久而久之,好像就這麼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習慣了,也麻痺了。不知麥寮居民是否還有人記得20多年前海風的味道?
空污水污漁業農業
現在我們的生活似乎已經離不開塑膠製品,看著一大片現代進步的工廠,一輛輛油罐車,風吹來卻是陣陣撲鼻的惡臭,酸腐的塑膠味,不同區域的味道也不太相同。
台塑挖砂、造路、蓋場,讓沿海地區採集的蚵農以後無處可採集,提出一公頃五萬塊的補償,而拿了這5萬塊讓這塊土地永遠再也無法養殖蚵;空氣污染的累積,透過下雨落入土地及養殖魚塭中,作物及水上面常常附著一層從天而降的「黑煙灰(台語)」,在地居民無奈的說魚和菜洗乾淨就好了;六輕廢水排入沿海地區,使得魚獲量減少。拱範宮的洗手台的水來自地下水,廟中人員說水髒不能使用。根據資料顯示,台塑地下水、空氣等污染的採樣會事先通知,等到政府官員來查都符合國家安全標準。
原本純樸乾淨的鄉下,犧牲的空氣、水、農田、魚塭及健康換來六輕的就業機會及污染。
三盛村村民許徽雄則說「六輕來了之後,賺到錢的都happy,一般老百姓都不happy,老百姓都只有獲得環境汙染」。三盛村上空的六輕落塵累積一定的量,每隔一陣子會大量降落在三盛村的土地上造成菜園或鴨塭的動植物死亡。村民向台塑六輕廠反映空污與農害情形,卻僅獲得對方的推託之詞以及村民無具體檢測空污汙染的相關數據,只能不了了之。(系列報導,點此閱讀另篇)
※ 本文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大安社大開設「環境大聲公」公民記者培訓實作作品,與《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共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