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0日
本報2015年2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賴慧玲編譯;彭瑞祥審校
有效的知識交流(knowledge exchange)對達成良好環境管理至關重要,英國一份新研究發現透過5項原則,能幫助研究人員、決策者和各方團體攜手合作。
所謂的知識交流,指的是製造、分享、理解和使用知識的整個過程,例如科學研究的產出和應用。但是,科學資訊的溝通不良和不普及,以及決策者無法正確解讀複雜專業的研究發現等,都可能讓先進的研究成果在決策的過程中被打入冷宮,也讓決策的品質打了折扣。
研究指出,越早納入利害關係者並密切溝通,以及在長期合作關係下共享成果,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步驟。
這份研究以英國13個河川集水區及高地環境治理計畫為例,訪問了32位學者、計畫主持人和其他相關人士。這些計畫常涉及多個領域、利益團體和知識類型,有助於理解跨領域、跨立場和跨系統的知識交流。
研究從訪談得出超過50個相關主題,再進一步歸納出5大原則:
-
好的開始 廣納各方意見
從計畫一開始,就應該掌握各界希望透過知識交流而達到的成果,並且將這些不同的目標放入環境治理的計畫之中。 -
不同角度 陳述有異
應盡早區分出研究者和使用者這兩個不同類別,並將兩者導入研究和知識交流的設計之中。 -
交流再溝通 創造長期信任
研究者和其他相關人士之間的雙向溝通與長期信任,應盡可能鼓勵發展。 -
實質成果 產生影響力
為了讓潛在的使用者能參與在研究之中,研究時,應盡早致力於產出實質的成果,並讓這些成果能為更多相關人士所服務。 -
評估與維持 交流不中斷
有效的知識交流必須奠基在長期的互惠關係與學習上。關鍵之一,是要透過督導和評估來持續地改進交流過程。而如何在計畫經費結束之後繼續維持知識交流,也很重要。
研究認為,透過上述5大原則,能使不同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的使用方法都獲得重視,而不受制於單一特定的科學霸權。如此,將有助於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計畫執行者彙整各方需求和意見,進行更有效的環境治理。
【參考資料】
- 歐盟執委會(2014年11月13日),Five principles to guide knowledge exchange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