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驚蟄:斗笠花開了 | 環境資訊中心
糧家賦女

【糧家賦女】驚蟄:斗笠花開了

2015年03月06日
作者:李慧宜

雖說春雷乍響驚蟄之際,應該是大地甦醒的時刻,不過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美濃來說,這個時候的農村,早已經進入百花齊放萬物盛開的階段,苦楝樹上紫花點點淡然而生、檬果枝頭細花如繁星正醖釀著盛夏的香甜,河堤邊上黃花風鈴木裙襬搖搖飄曳生姿、倚紅牆而生的白鶴靈芝伸長脖子狀似高飛,還有田埂旁小巧菟兒菜奮力向陽爭相哼唱,光是花,就夠美濃熱鬧好一陣子了!

左上「白鶴靈芝」、左中「檬果花」、左下「苦楝」、右上「菟兒菜」、右下「黃花風鈴木」。攝影:李慧宜

不過,農村的花朵不只這些,騎著腳踏車到田野晃晃,四處都可以看到一朵朵的「斗笠花」,那可能是我家的婆婆、鄰家的嬸嬸、他人家的媽媽,或是遠房表親姻親的老大姐。在這個季節,一朵朵斗笠花們,化整為零地紛紛冒出頭來,她們不是忙著在田埂上除草,就是騎上摩托車背著噴霧器出門去灑藥,抑或是蹲在合院禾埕前曬花生黃豆高麗菜,再不然天乾物燥山上的薪柴正好用,任何一位大嫂伯姆絕對是頭也不回地上山撿柴去。之所以稱呼她們為「斗笠花」,是因為她們一離開家門,就是頭頂斗笠、面矇花布,不近看不知是誰,沒有借問也無法聽聲辨人,但一眼望向田野,處處有花蹤,田裡、圳邊、山上、樹下、池塘畔,她們無處不生長,時時芳香。

驚蟄到,田裡開出一朵朵斗笠花。攝影:李慧宜水圳旁捕獲一枚斗笠花,她說,「我不想坐在沙發上給電視看,還是到外面吹吹風釣魚比較好!」攝影:李慧宜

戴上斗笠,人就充滿力氣,散發自信!攝影:李慧宜一朵一朵的斗笠花是田裡美麗的風景。攝影:李慧宜

第一次看到定仔嫂,是2007年初秋的一個傍晚,她正在整理收割後的稻田。田裡,很亂,田頭田尾是一堆堆的雜草和垃圾,四周田埂是散亂的稻梗和前一期種番茄時留下來的廢棄抑草蓆,定仔嫂從頭到腳依序穿戴著斗笠、花布、手袖、襯衫、長褲和雨鞋,全身只露出兩個眼睛跟我對望。我小聲地問,「伯姆,妳現在要做什麼?」她聲如響雷地說,「啊?做什麼?我要趕著把稻梗、雜草收起來啊!不然,明天怎麼整地啊?」我厚著臉皮再問,「伯姆,我有買運動飲料,等一下妳有閒再喝喔!」她連看都沒有看我一眼就說,「哪有時間喝啊?我現在恨不得有七隻手八隻腳可以做事!」聽到這個形容,我驚為天人差點飆淚,原來七手八腳得這樣用才貼切有農味,這就是定仔嫂給我的第一印象,極為深刻。

定仔嫂聲音洪亮、身體強壯,無論田事多麼繁重,她永遠都開開心心。攝影:李慧宜

後來陸續從鄰田阿伯那裡,打聽到一些消息,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喔!這個定仔嫂,全美濃一流的,德國製的!」一開始我還沒聽懂,阿伯看我二愣子似的又再補充,「哎哉!就是說德國製的機器,駛唔壞啦!」稱讚說成這樣,真不知道該為定仔嫂高興還是為她難過!有趣的是,3年之後,我變成她的媳婦,每天看她從早忙到晚,從這片田又忙到那片田,心理壓力真的很大,最後我選擇放過自己,因為她那身務農的功夫,就算我有四雙手八條腿,趕也趕不上!

然而斗笠花,不只是花、是人,也是一種精神,再來說說一個農村婦女的小故事。我記得,那是2013年立冬深夜,沒有冬風刺骨,倒是微風徐徐、秋涼如水,縱貫美濃平原的中正路上,眾家皆已閉門入睡,只有一戶人家大門敞開,屋內燈光穿透夜色爬上馬路。這不睡的人家,由阿連姐領軍,正忙著炒料、分裝、打包,他們必須趕在天亮前,完成百餘份的五行粄、客家米粽、豆沙包,和40斤的滿月油飯。

剛滿60歲的阿連姐,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她手腳俐落不拖板、口齒清晰速度快,還有一雙明亮堅定的眼睛和隨時掛在臉上的微笑,這樂觀開朗的樣子,讓人無從想像她年少經歷的逆境。阿連姐生父姓鍾,來自新竹竹東,養父姓劉,是苗栗泰安人,她一出生就被養父母帶到美濃開墾日本人所經營的南隆農場。

2014年夏天某天一早,阿連姐忙著採收破布子,她邊採收邊說,「破布子是好東西,不需要照顧,每年時間到了,它自己會開花結果,我們拿來用就煮出一桌好菜!我們婦人家也是這樣,就算沒人照顧,也長得很好!」攝影:李慧宜

那個年代南下討生活,日子並不好過,小小年紀的阿連姐,6歲掌廚張羅一家三餐,12歲幫忙爸爸賣支仔冰、檳榔和碗仔粄,14歲起交工割稻、種香蕉,每年冬季裡作的季節,她照樣得下田種黃豆、紅豆和番薯,18歲結婚後,阿連姐也沒有閒下來,田裡的活繼續幹,早上賣早餐,平常又包辦警察局宵夜、農會活動點心、社區晚餐宴席……,我忍不住問她為什麼忙不怕,她笑說,「我小時候窮怕了,工作很累、肚子很餓,晚上就躲在房間辦家家酒假裝煮東西給自己吃!」

像婆婆、阿連姐這樣的婦女,比較起來也算是幸運的,在傳統文化和政策輕農的加乘作用下,還有更多斗笠花們,一輩子打滾在沒有自主權的集體宿命下。她們的名字末,不外乎是「娣」、「妹」、「香」、「英」、「美」,她們的少女夢,總是在拾薪餵豬煮三餐之間醒來,她們的另一半,通常時不我予臨老還在幻想著當年勇早該飛出去,她們的孩子們,有些飛黃騰達貢獻他鄉,有些陪伴身旁但卻不時順手領走年金,她們的人生,好似只剩踩踏在田裡的那些時刻,最自在。

還有更多微酸的故事,譜寫著無數動人的短詩,紀錄著更多當時代的女歷史!進入驚蟄的美濃,生命力正旺盛,各種花朵早已盛開,恰恰三八婦女節又在此時與我們相遇,謹以此文向過去的女性前輩以及我們的未來致敬!乾杯!

田裡朵朵斗笠花,婦女節快樂!攝影:李慧宜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