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堂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失落的天堂

2001年11月22日
作者:于立平

這片沙,是兵家必爭之地;這片海,是漁民發財之處;這個名字,是宣示主權的象徵;東沙,沒有居民只有過客,當來來往往的人們一一離去,留下的只是一座失落的天堂...

民國83年,近20位海洋學者首次來到陌生的東沙環礁,結果他們驚訝的發現:「在世界各地潛水,最後才知道最美的海底,竟是在自己家門口的東沙」,七年後,這群學者們為了幫東沙觀光找一條好的出路,再度來到東沙,探視久違的老朋友,結果發現它還是的很美,但是美的讓人心痛,而且最美的時間,我們早已錯過。

究竟這麼多年來,東沙改變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或許該從「人」與「東沙」之間的關係談起,雖然「東沙」聽起來像是一個與大多數不相干的化外之地,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塊國土的利用,不但一絲也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

曾經很多人來過東沙環礁,很多人住過東沙島,阿兵哥、漁民、政府官員..,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真正屬於這座島嶼,阿兵哥因為當兵不得不在島上暫住,漁民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在海上奔波,每個人來東沙的目的都不盡相同,每個人離開時帶走的也不盡相同,或許唯一的共通點是「每一個人都只是過客」。

其實追溯歷史更清楚的明白,「東沙」與「人」一直存在著佔有與掠奪的關係,從19世紀以來,與世隔絕的東沙島,就一直是各國覬覦的對象,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都想在南中國海的這座小島上,插上自己國家的國旗,直到今日,戰地的色彩仍沒有褪去,東沙的價值何在,明顯可見。政治主權宣示的價值取向,讓東沙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利用的狀態,最後竟導致東沙環礁的環境,殘破到無法彌補的地步。

民國88年,島上出現一批特別的旅人,他們是首次來到東沙的觀光客,在數十年的軍事管制之後,代管這座小島的高雄市政府,終於為東沙開闢另一種新的價值,「前進東沙」觀光試航活動,熱熱鬧鬧的展開,「東沙」兩個字逐漸在媒體上曝光,雖然預計20個航次的觀光創舉,最後以3航次草草收場,不過在突破戰地禁錮的同時,也讓東沙環礁的悲慘處境,赤裸裸的呈現眼前。

碧海,白沙,珊瑚礁是東沙島的註冊商標,也是發展的籌碼。白沙依舊純白,只是....「要找一片乾淨的沙灘拍照都很難」,來過東沙的人常會這麼說,誰也沒料想到千百年洗煉而成的珊瑚沙灘,最後竟被耗資幾億元,號稱用來「護沙」的消波塊完全打敗,再加上鐵絲網的夾擊,能幸運逃過的一劫寥寥可數,然而當我第一次從東沙的歷史影像,看到傳說中的「龍擺尾」,也就是一道隨四季擺動的沙嘴地形時,才知道東沙的沙灘曾是如此的令人驚豔。

至於碧海呢?碧海依舊藍的動人,只是碧海下的美景早就變了樣,民國79年就來到東沙的海洋學者方力行教授曾這樣形容,「在東沙潛水,不再是游近看珊瑚,而是自空而降,像鳥一樣進入一座珊瑚礁森林」,然而就在今年十月,海洋學者們重返東沙,替這座南海最大的環礁體系,再作一次珊瑚總體檢,答案卻是「從來沒有在同一個地區看過這麼多的死掉的珊瑚」。

其實每年用掉五萬公斤的氰酸鉀毒魚,每年用掉一千八百公斤的炸藥炸魚,不是今天才發生,事隔十多年了,這樣的場景依舊看得到,百萬年光陰雕琢而成的環礁,不夷為平地也難。曾經這樣問學者,如今99%的東沙已經被破壞光了,又該如何開放觀光?「東沙還是很美,還是很吸引人,給它時間總有一天會復原的」我在中山大學宋克義教授的眼中,看到一種悲觀的積極,一種學者不願放棄的堅持,而另一位方力行教授則說:「觀光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觀光只是一種手法,讓我們看到一個被別人掠奪,又被我們遺忘的自然資源而已。」

究竟東沙島的經營方向該往哪裡去?人類的期待是否又是主宰這塊人間淨土的依據?多年來,東沙看盡了來來往往的過客,看透了人們對它的予取予求,而誰又有聽得到東沙海底最深沉的吶喊,如果,經濟利益依然成為開發東沙的價值取向,那南海最後的伊甸園將被慾望的洪流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