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高照的藍天,陣陣的涼風吹散熱氣,一眼望去盡是魚塭與打水機啪啪的聲響,背後襯著朦朧的大武山,兩側是滿滿的檳榔樹,這裡是屏東──2015兩岸地球日訪問的第一站。
13日,7位來自中國海南、福州、南京,關心環境朋友的陸續抵達台灣,展開為期一周的「2015兩岸地球日訪問計畫」,搭配台灣地球日主題:「地球未來,由我做主」,以氣候變遷及棲地保育議題為軸心,從屏東林邊鄉養水種電、沼氣發電,到嘉義布袋洲南鹽場、體驗濕地復育的工作,以及南投埔里茭白筍與白魚共生的綠色保育計畫,最後參加地球日市集嘉年華,跟著「人生百味」在台北車站發送食材給遊民,期待能讓團員了解地方提倡能源自主及綠色經濟,同時感受環境人權在台灣的開展。
撿回來的綠金
14日一早,頂著大太陽,團員來到「沒有味道」的養豬場──中央畜牧場。豬肉人人吃,豬場卻人人嫌,更是地方政府在處理廢水時最苦惱的問題。
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出身的蘇鵬,為求養豬能永續發展,投入排泄物做沼氣發電,改寫了「豬圈很臭」的傳統印象。其實屏東縣農委會早在民國80年代就推行過三階段廢棄物處理,可惜因技術不成熟失敗告終。前縣長曹啟鴻於2005年上任後重提沼氣發電,當所有養殖業者一致反對時,蘇鵬決定身先士卒再試一次。
目前將沼氣發電賣給政府一年回收約300萬,團員訝異蘇鵬怎麼願意投入要十幾年才能回收成本的產業。蘇鵬認為沼氣發電最重要的是零排放、零污染,因沼氣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是全球暖化的大凶手。
「以前大學老師教怎麼養出好的豬隻,但真正成為養豬戶後才發現,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提供安全的豬肉給大眾,更同時要維護環境,因為我希望改變大眾對養豬的負面印象,這關乎我們這行的尊嚴。」聽到這裡,團員皆忍不住掌聲,表示如有理想先行、腳踏實地,各行各業皆應贏得尊嚴。中央畜牧場目前成為僅次於台糖、規模最大的沼氣來源。
養水種電 取代核電
在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牽線下,邀請前屏東縣長曹啟鴻導覽他任內大力推廣的養水種電。曹啟鴻以「在地球日之時思考地球的不幸」開場,說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屏東,將近1075公頃的養殖區淹沒,林邊鄉更是停電兩個月。
善用時機,危機就會是轉機,政府開始計畫發展地方的再生能源微電網,雖然目前太陽能、沼氣、氫氣的發電量較少,可是一旦匯集眾多的「微電」,一樣能發揮巨大的能量。
養水種電其實分成兩個步驟:養水是將屏東過去因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改造成濕地,洪災蓄洪、旱災供水,濕地的植栽同時能淨化水源;種電則將海水倒灌、土壤已鹽鹼化的耕地出租搭建太陽能板。
光采濕地正是整合再生能源微電網與預防風災極顯著的例子,地方政府將數個種電的池塘、魚塭打通,除了滯洪蓄水,也是環境教育場域。目前興建中的高腳屋與浮動屋,就是以荷蘭為參考對象,其屋頂的太陽能板,協助農民在災後重建或休耕期間,將電力賣給政府,維持部分收益。
曹啟鴻表示,即便是發電都應該多樣化思考:土地魚塭除了傳統用途,現在還多了發電新選擇;電力來源除台電供電,一般家戶可以多加利用太陽能、生質能的微電網。每種產業都要保有多樣性的選擇與思考,這也是後碳時代的任務:「在不製造二氧化碳的條件下,如何維持、甚至發展更好的生活品質。」